商洛地处南北交汇地带。基于人口源流的不同,人们的个性及文化生活,既兼北方之粗犷,又融南方之灵秀,形成商洛人性格的特殊性和风土民俗的多样性。群众中流传有“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商洛风土民俗“五彩缤纷,恣意汪洋。”
个性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代代商洛人在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劳作和生活,养成了勤劳、质朴、憨厚、好客、互助友爱的个性特点。
勤劳 商洛自古迄今,民皆以务农为生,靠农业谋生存。旧时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养成勤劳、吃苦的美德。
质朴 商洛人在生活上长期满足于食饱腹、衣遮体的水平。由于贫穷,养成缩衣节食的习惯,流传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安贫乐道”是其本质所在。古志记载:“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居室简陋,不攀权贵。因而朴实、单纯、心直。
憨厚 商洛人在经济往来、婚姻田土等方面有不顺心的事时,常以“吃亏是福,能忍自安”自慰。遇到吃亏事,经人劝解,一般少讼之于官。认为“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因而,奉公守法,田粮赋税自觉缴纳。也重义气,恤就邻,严家教,乐耕读。还有“不独子其子,不独亲其亲”和“爱他老以己之老”的传统美德。也有不堪凌辱,不畏强暴的特点。古志记载有大批的烈女为保名节,以死相拼事迹。
好客 商洛人热情好客。客人上门,烟茶相待,招待客人的肉,是最陈的腊肉。公务人员下乡在农户家里吃饭,酒肉相待,肉足饭饱酒醉方可(主要在镇、柞、商南、山阳等地),较贫的人家,即使是一碟辣子、酸菜也要拼够四个。群众中流传有“伸手不打上门客”的佳话。
互助友爱 商洛人长期在山上“刀耕火种”,习惯开荒,有“一年不开荒,喝的稀糊汤”之说。在这种单一耕作方式的情况下,他们自发组织十几人,几十人的互助班子,俗称“唐将班子”,也称“变工队”等,养成亲邻相帮,团结互助的习惯。到了收种季节,事先一约,亲朋邻舍自带工具,今天帮这家,明天帮那家,有效地解决劳力、工具等缺乏的问题,做到不误农时,这种形式,早在宋代王禹的《畲田调》中就有描述。还有的自发成立“红钱会”、“孝义会”等,几家联合集资,解决婚丧嫁娶、喜事节礼缺钱和做买卖的资本。
衣食住行
服饰 清代以前,男子穿长袍,袍长与脚面齐,下襟左右开衩,袍上边套大褂,高硬领,五道扣门,上系铜纽扣,腰间束丈二长的布腰带。居家和劳动,穿短衣,春秋冬三季还套对襟马褂。裤子为大裆裤,裤腿宽约一尺二寸,腰间束短腰带。读书人,取得童生资格的人戴翻边红缨帽。秀才饰铜钉子,一般庶民戴瓜瓢帽衬子,年轻者着红缨疙瘩,长者黑疙瘩,用丝线结成,脚穿白布袜,单、双鼻梁布鞋,扎丝织腿带子。袍子和内衣一律大襟,也叫“撵襟子”。颜色一般为蓝、深紫色。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提倡男穿对襟,二个兜,棉衣曰“马褂”,单衣曰“褂子。”职员、教师、学生穿单、棉同样的四个兜,称“中山服”。穿鞋几乎穿草鞋,只有逢年过节、办喜事、走亲戚,才穿家人做的布鞋。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直到改革开放前仍穿“中山服”,后普遍穿西服、夹克等。清代不分士农工商,男子蓄发留辫,劳动和晚寝时盘绕到头上,以求方便。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强制剪辫子、剃光头,公务员留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