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贺 甜)今年以来,丹凤县围绕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工作体系,组织开展“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有力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创经济收入8.1亿元。
丹凤县建立全县劳动力就业台账,精准摸排就业信息,深化县级部门和12个镇办157个村联动机制,县、镇、村三级200余名就业协理、协管员、信息员每月深入辖区企业单位收集用工信息。
发挥7个驻外创业人员党支部、11个驻外劳务工作站联络员作用,落实雨花台和丹凤、碑林和丹凤、曲江和丹凤常态化劳务协作,拓展温岭和丹凤、苏州和丹凤等跨区域劳务协作和京东-丹凤、比亚迪-丹凤政企劳务协作模式,设立27名就业服务专员为全县118家县内小微企业、重点企业、五上企业等建立企业用工台账和缺工清单,发布企业用工信息17期。
丹凤县建立“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模式,通过“丹凤就业”微信公众号推送岗位信息93期,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登记失业人员靶向推送招聘短信19次,开展直播带岗368场次,通过网络成功为企业招聘589人,在“丹凤就业”微信工作群推送转发岗位信息85期,印制招聘岗位宣传单10万余份,开展送岗上门服务活动60场次,举办“保障重点企业”、西安市曲江新区、碑林区对口帮扶线下专场招聘会、“赶集式”流动招聘会、“金秋招聘月”流动招聘会等专场招聘会9期,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吸引参会企业4000余家,3258人达成就业意向,温岭市驻商洛招聘工作站在丹凤挂牌成立。
丹凤县积极开展“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22批次2209人,建立完整季节性务工模式,有组织地分别向榆林市、内蒙古、安徽芜湖、海南文昌、山西大同、渭南市大荔县、韩城市输送季节性务工人员13批次1206人,全县季节性务工超过5000人,实现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落实“就业帮扶+社区工厂”模式,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立村(社区)保洁员等岗位1532个,发放补贴528.82万元。同时通过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宣传鼓励引导,审批创业担保贷款25户3000万元,扶持21人创业,带动188人就业;培育指导认定创业户18户,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9万元,带动就业56人。落实就业扶持奖励政策,支持县内9家劳务公司发挥主体作用、培育6名劳务带头人协同作用,发放点对点劳务输出补贴50.46万元,有组织劳务输出补贴12.3万元、季节性职业介绍补贴2.64万元、职业介绍激励奖励补贴2万元。
丹凤县不断壮大“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带动就业1.2万人。积极打造县级“丹凤麻农”劳务品牌,带动全县天麻种植户3602户、育种户300户、产品加工户133户,累计带动就业6980人,产值达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