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英
工人在整理技术处理过的竹竿
深秋时节,层林尽染。
近日,记者从丹凤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前往武关镇。途中,南坪村一座装饰着仿真桃花树的庭院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步入院内,一座两层小楼映入眼帘,上面悬挂着聚源圣景科技仿真植物有限公司的标识。在另一角落,堆放着一捆捆浅黄色、已经脱去叶子的小竹竿。院内,车间的轰鸣声与务工村民的谈笑声交织,一幅繁忙而和谐的景象。
记者随机走进一楼的生产车间,只见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压片仿真竹叶。随着机器的运转,一片片仿真竹叶在工人的熟练操作下逐渐成形。这些竹叶不仅外观逼真,连触感也与真正的竹叶无异。
“我每天早上7点来到这里上班,中午11点回家为孩子准备饭菜,时间相对自由,一天能赚80多块钱。”正在往竹茎上粘贴仿真竹叶的村民操建红谈及家门口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
旁边的村民李小云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笑着向记者表示:“在这里工作,我们既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又能学到一技之长,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负责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自从工厂建成后,村里很多原本闲置在家的劳动力都有了事情干。目前,在这里务工的村民有60多人。
在二楼展厅,陈列着仿真竹叶以及各种各样的仿真花卉、假山、绵羊等工艺品,它们色彩斑斓、形态多样,不仅远销省内外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也为南坪村开启了一扇通往外面的窗口。
午饭后,附近的村民陆续将一捆捆竹子送到这里。一位村民乐呵呵地说:“我们有空就上山砍竹子,再拉到这儿来卖,挣点钱补贴家用。”
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生产的仿真竹,仅叶子部分是仿制的,竹子的枝干都是从周边村民手中收购。他们采用蒸气加热、水蒸煮的方法对竹子主干进行防虫防腐处理,随后运用特殊的水性工艺进行上色。他还进一步介绍,由于竹子是草本植物,其木质茎生长迅速,能够保证竹材的供应源源不断。
据悉,聚源圣景科技仿真植物有限公司是2023年丹凤县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该公司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生态资源,为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同时,公司注重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将仿真植物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益,还促进了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丹凤县就业中心主任陈先锋介绍,聚源圣景科技仿真植物有限公司负责人耿明生是武关镇人,早年前往南京创业。他凭借一碗拉面成功开拓了自己的商业圈,并创立了自己的餐饮企业。2023年,在政府“回家乡,建家乡”的号召下,耿明生在武关镇投资了8000万元,创立了聚源圣景科技仿真植物有限公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该公司已经建成3条生产线,产品涵盖仿真竹、仿真树、仿真动物等种类,走俏省内外,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6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
如今,随着工厂的落地运营,不仅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还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子农户通过竹子增加收入。南坪村的就业工厂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故事,更是推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