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棒经过自动装袋后将被运往高温灭菌区
在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菌棒作为香菇等食用菌生长的“摇篮”,其生产工艺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与农业效益。4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的智慧农业食用菌产业园,揭秘园区自动化香菇菌棒生产线,这条机械化、标准化的生产线如何赋能现代化农业。
进入生产车间,混合木屑的清香扑面而来。负责人姚得红介绍,一根合格菌棒需经历木屑搅拌、自动装袋、高温灭菌、无菌接种、恒温培育五大环节。
这里的每一支香菇菌棒都是由花梨木屑、麦麸、石灰和石膏按比例混合组成。在自动化香菇菌棒生产线的木屑搅拌区,这些原料要先后接受两轮精准机械搅拌,确保充分混合。与以往人工拌料相比,机械化搅拌极大地提高了原料配比的精准度,为优质菌棒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经过精确配比的原料,通过传送带被输送至自动装袋区的5台全自动装袋机。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产能惊人,日产菌棒5万支,且全程自动化操作,保证了每根菌棒长度、重量一致,精密度极高,为后续的菌丝培养创造了绝佳条件。
在自动装袋区,工人范海兰正专注地盯着传送带上已装袋的菌棒,不时用手翻动调整,确保菌棒有序摆放在架子上,随后由叉车运往高温灭菌区。“我就是附近的村民,每天骑车几分钟来上班,在厂里工作两年了。这里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平均每天能挣100多元。”范海兰笑着说。
进入高温灭菌区,制作好的菌棒被送入灭菌柜,经过120℃的高温灭菌处理,整个过程从进柜到出柜仅需8小时。与通常需要36小时以上的传统手工灭菌方法相比,不仅效率大幅提升,灭菌效果也更胜一筹。
经过高温灭菌的菌棒,须在无菌净化车间冷却后才能接种。传统的化学药品消毒方式易造成残留污染,坏袋率也较高。而该园区的净化间采用臭氧、新风系统和紫外线灯进行无污染消毒,有效保障了接种环节零感染。
在自动化香菇菌棒生产线的菌种冷藏区,储存着由产业园团队自主研发的秦岭三号香菇母种。该母种年可生产600万公斤优质香菇菌种,除满足园区自身需求外,还向周边农户供应,助力他们提高香菇产量。
生产线的最后是恒温培育区,通过智慧管控中心系统,可一键连接园区16个养菌棚、28个恒温出菇棚,实时监测到每个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并将温度恒定控制在23℃,为菌丝生长营造最适宜的环境。
得益于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该园区生产的菌棒高产优质。并且,根据市场和菇农需求,可提供高温灭菌后的菌棒、四孔相连菌棒、菌丝长满的全白棒、转色完成的成品棒4种不同类型的菌棒。
在养菌棚后方,占地40亩的28个恒温出菇棚格外引人注目。棚内恒温控制,打破了季节限制,实现全年出菇。这些恒温出菇棚不仅是园区菌种研发的试验田,还结合商南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借助茶旅融合、康养融合、农旅融合,开发香菇采摘体验和研学项目,有力推动了食用菌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为了响应科技兴产的号召,减少森林砍伐,提高香菇栽培的成功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户收入,我们投资5000万元打造了这条占地96亩、年产1500万支菌棒的自动化香菇菌棒生产线,目前为当地60多名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姚得红说,“以前传统的方法,靠老师传经验;如今靠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化,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到现代化工厂的精准掌控,商南县智慧农业食用菌产业园的自动化香菇菌棒生产线,生动展现了农业工业化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