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康展示制作的泥塑
本报记者 胡蝶
泥土不仅是孕育庄稼的根基,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商南泥塑,这门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艺术,在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被赋予生命。而韩康,作为商南泥塑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用他的双手和心灵,让泥土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我的泥塑是从小跟爷爷学的。”4月9日,1995年出生的韩康笑着告诉记者,“代代相传,到了我这里,加了些创新。”
韩康出生于商南县试马镇红庙村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便对泥土有着特殊的情感。小时候,他常常蹲在田间地头,捏泥巴做小人、小动物,尽管当时只是孩童的嬉戏,却已显露出他对造型艺术的敏锐感知。后来,他跟随爷爷学习传统泥塑技艺,从最基础的揉泥、塑形开始,一步步掌握了商南泥塑的独特技法。从西安外国语大学美术类专业毕业之后,他的泥塑更是融入了现代时尚的艺术技巧,更多作为装饰性的摆件使用。
商南泥塑总体注重粗犷朴实的风格,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韩康的作品,无论是憨态可掬的各式小动物,还是传统的乡间民居,都透着一股鲜活的生命力。他说:“泥塑不是死的物件,它要有神,要有故事,要让看到的人能感受到它的情绪。”
商南泥塑的制作方式也很亲民,韩康甚至开了专门的泥塑工作室,供人们去体验、学习。
杯子、碗、大缸等对称的泥坯用拉坯机做,其他不对称的泥坯用手捏。泥坯用的泥土是高白泥、瓷泥、陶泥,房子、建筑物等使用陶泥,花瓶、杯子、碗等器物使用瓷泥,手工泥塑使用高白泥。泥坯制作用时往往是一个小时到四天时间不等,然后自然晾干。
韩康跟爷爷学习的传统商南泥塑,流行于商南县试马镇和清油河镇一带,主要是用拉坯机做陶缸等对称的大陶器。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种创新,用手工捏制的部分更多,更具有艺术性。用到的釉料最多有72色。平时用的釉料是从矿物质中提取的基本颜色,共16种,可以自己调出需要的其他色彩。上色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大面积涂色就用釉下彩。釉上彩比釉下彩多了两个步骤,需要在泥坯好了之后先喷透明釉,再加上初次烧制之后上彩绘画,还要再进行800℃的二次烧制,适用于细致的绘画作品。
电影《哪吒》火了之后,韩康第一时间根据哪吒的形象制作了一个泥塑哪吒。这个哪吒,花了他最长的泥坯制作时间——4天。先把韧性好的高白泥,放在不黏泥的密度板或木板上,用羊角式揉泥法揉成泥团,再用擀泥杖擀平,做成厚度不能超过3厘米的泥板,在泥板之间填充报纸,起到一个骨架支撑的作用,做成身体雏形,最后加上泥球、泥条、泥板等三种方式捏成的身体细节和衣物装饰,这样哪吒的泥坯就做好了。泥坯经过自然晾干,然后上色,放入电窑,用1240℃的高温,进行8个小时左右的烧制。泥板里填充的报纸在高温下烧成灰挥发了,剩下的烧制好的泥塑哪吒,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制作中还要用到刮刀等工具,用来取泥、分割、拼接等。”韩康说,像哪吒这种装饰类的艺术作品,是他融入自己美术专业课上学到的雕塑等知识之后,对商南泥塑进行的创新。
在韩康的泥塑制作中,泥坯的大小、比例,造型的大致样子,捏制过程中泥的厚度,揉泥过程中为防止干裂需要适当蘸水,上彩需要绘画功底,用电窑烧制而不是传统的煤烧,都和传统商南泥塑有着一定区别。韩康对泥塑的这种创新,让商南泥塑这门古老艺术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随着工业模具制品的冲击,传统泥塑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许多年轻人不愿学习这门耗时费力的技艺,但韩康并未放弃,他主动走进校园,开设泥塑体验课,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泥土的温度。他还收徒授艺,希望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他说:“泥塑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商南泥塑逐渐被更多人知晓,韩康的作品多次在非遗展览上亮相。“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根据作品湿度、温度等因素的不同,每一个从电窑里烧制出的泥塑都是独一无二的。”韩康说,他对商南泥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