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书章 南 玺

11月10日,程金财(右)在诊所内为群众诊病。
“弱残病人有困难,送医上门把病看。针灸免费好得快,解除病痛人称赞……”这首带着乡土温度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商南县富水镇老中医程金财最朴素的褒奖。年过六旬的程金财,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脸庞上总挂着笑,一双诊脉的手布满薄茧却格外有力,不仅摸得准病情,更托得起贫困患者的希望。
在富水街,程金财看病的本事无人不晓。患者刚坐下,他不用多问,指尖轻轻搭在手腕上,眼神专注地凝思片刻,再缓缓开口:“你这是气血瘀滞,夜里是不是总觉得后背发沉?左腿膝盖下雨天会疼?”每一句话都戳中要害,患者往往不等他说完就点头:“程大夫,您这脉号得比我自己还清楚!”开方时,他会把药材功效、煎药时间一一讲透,怕老人记不住,还会在处方单空白处画小记号:“这个‘小太阳’代表先煎,‘水滴’就是加三碗水,熬到剩一碗就行。”
这份精准与细心,是几十年行医路熬出来的。程金财打小跟着河南师傅学中医,3年里,师傅教接骨,他就抱着模型反复练手法;教针灸,他先在自己胳膊上找穴位试针,直到能精准扎中足三里、三阴交等关键穴位。初出茅庐后,他白天接诊积累经验,晚上就着煤油灯啃中医典籍,后来又啃西医教材,5年里一次次走进考场,终于拿下中医助理医师证。1991年从商南县卫生进修学校毕业,1993年拿到中医护士证时,他捧着证书红了眼:“终于能名正言顺给乡亲们看病了!”
“医者仁心”四个字,在程金财身上,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他始终把贫困患者的疾苦放在心上,不仅常常减免医药费,还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问诊。66岁的伏国才揣着皱巴巴的口袋找到他时,脸色蜡黄得吓人:“程大夫,医院说我高血压、冠心病得住院,可我家连买菜钱都紧……”老人说着就红了眼,撸起袖子露出细瘦的胳膊,后背和腰上贴满了廉价止痛膏。程金财赶紧扶他坐下,搭脉时指尖能明显感觉到脉搏的虚浮,又掀开老人衣领看了看,发现颈侧血管有些凸起。“老伏,你别慌,咱先喝中药调理,针灸也不要钱。”他写下瓜蒌、芥白、枳实散的方子,特意把剂量调得更贴合老人的体质,还每天抽午休时间给老人扎针。15天后,伏国才腰杆直了不少,笑着说:“程大夫,我昨天还帮老伴挑了两桶水,头不晕了,胸口也不闷了!”说着就想掏钱,程金财赶紧按住他的手:“先把病养好,钱的事以后再说!”
富水镇王家楼村79岁的徐海莲老人患有糖尿病,病情严重时口唇发紫、呼吸困难,加上行动不便、家境拮据,无法及时就医。不会骑车的程金财得知后,背起药箱步行四五里路上门诊治,以桑叶菊花饮为主方帮其细心调理。如今,老人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能上街散步。60多岁程金华因腰椎间盘突出,骨刺压迫神经导致下肢剧痛、行动艰难,医院5000元的治疗费用让本就拮据的家庭望而却步,老伴患冠心病需长期服药,孙子上学还要花钱。程金财为程金华针灸,仅两个疗程就缓解了他的疼痛,如今老人已能自理生活、操持家务。
“程医生最让人尊敬的是医德高尚,心里装着穷人和老人。”街坊盛立老人说,遇到没钱买药的患者,程金财总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救治,要么开单方,怕患者记不住还特意写在纸条上,让他们按方寻药。“我的老毛病就是他治好的,给他钱他一分都不收,还说都是街坊邻居,帮点小忙不用客气。”
行医之余,程金财爱好编快板、唱歌,文史知识渊博,是当地有名的“文史通”。他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建言献策,编印宣传地方民俗文化的小册子,成为富水镇健康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双重代言人。
“我做得微不足道,既然穿起了白大褂,就要对得起医生这个神圣的职责。”程金财的话朴实无华。数十年行医路,他用妙手仁心守护一方健康,用真情善举温暖邻里乡亲,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