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商南天麻全产业链跃升之路

种植户看着刚挖出的天麻个大饱满,满脸都是丰收的喜悦。
本报通讯员 李 潇 何 昕 程纪锋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在商南县清油河镇碾子沟村的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们忙着采收、分拣、搬运、清洗、切片……加工着他们的增收“金疙瘩”——天麻。
不久前,“商南天麻”成功入选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这一国家级荣誉的获得,犹如一股暖流,为这个以天麻种植闻名的村庄注入了更强的信心与活力。
“我们村的天麻,品质没话说,个头大、口感好、天麻素含量高。”碾子沟村党支部书记黄庭成自豪地介绍道,“这次能获得‘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的荣誉,是国家对我们天麻品质和产业发展最大的肯定。为了把产业的根基打得更牢,我们村集体正在加快建设自己的菌种厂,未来将能为所有种植户统一提供优质、高产的菌种。”
商南县地处秦岭腹地,气候温润、林木葱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品质出众的道地天麻。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商南天麻“藏在深山人未识”,长期停留在农户零散种植、提篮小卖的阶段,优质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转机来自精准的产业定位。近年来,商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将天麻产业确立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围绕“小天麻”变成“强产业”的发展路径做好文章。
11月12日,走进碾子沟村,空气中弥漫着天麻特有的清香。在漫山叠翠间的林下天麻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手持小锄头,穿梭在林地间,弯腰小心翼翼地挖掘避免损伤天麻根茎。
“你们看这窝天麻,个头足、品相好!我们从育种到采收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这样不仅保证了有机天麻的品质,也有效提高了天麻素等有效成分含量,采挖出的新鲜天麻中,单个最大能有半斤重。”种植户谢伟一边挖着,一边用手机直播着。
山脚下,天麻加工厂负责人明涛穿梭在农户间,忙着收购刚采挖的鲜天麻。“我们建立了从地头直达车间的产销链条,当天采收、当天加工,确保品质新鲜。”明涛介绍,“鲜麻收购价每公斤20元—24元,加工后的半成品直接销往安徽、湖北等地,基本上不愁销路。”
通过“农户自种、村集体服务、企业保收”的模式,由农户自行采购菌种,村集体联系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统一指导,并由加工厂实行保底收购,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热情。在这个300多户的村庄里,几乎家家种天麻,规模以上加工厂已达5家。
碾子沟村的发展是商南县天麻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据统计,今年全县天麻种植规模已达400万窝,标志着天麻产业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商南县深入挖掘县域饮食文化和道地中药材特色资源,着力探索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形式多样的药膳产业发展新路径。天麻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平肝熄风、通络止痛、安神助眠等功效,研究显示其还有保护神经、改善记忆力的作用。依托这一宝贵资源,商南县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再向“卖健康”转型升级。
如今,天麻切片、天麻酒、天麻粉等深加工产品陆续推出,以天麻炖土鸡、天麻炒腊肉等“天麻宴”为代表的药膳开发更成为产业新亮点。
2024年10月21日至22日,我市首届秦岭山珍药膳美食技能大赛决赛在商南县举办,商南县被授予“秦岭美食地标城市”称号;同年11月8日至10日,中国首届中医药膳食养创新大会暨第十二届药膳技能大赛在广西贵港举行,“商南药膳”斩获最高奖“食养杯奖”。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也为全县“康养慢城”建设注入了持续活力。
从深山里不起眼的“土疙瘩”,到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金疙瘩”,再到助力康养产业的“香饽饽”,承载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小天麻,串起了一条强大的富民产业链,为秦岭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树立了崭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