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李 行)今年以来,商南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建强非遗人才队伍、拓宽活态传承路径、深化文旅电商融合等举措,推动传统非遗技艺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商南县聚焦县域非遗保护传承重点任务,大力开展非遗人才普查行动,走访老艺人、老匠人,对商南花灯、民歌、锣鼓流水调等56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建立动态非遗人才库,纳入市级非遗传承人14名、县级非遗传承人31名,覆盖传统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领域。积极发动乡土人才中的党员担任“领头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培育壮大一批留得住、扛得起的本土非遗人才队伍。深入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整理民歌唱词曲谱100余首、图片视频资料200余份,出版《商南花灯与彩词》《商南民歌与花灯》等著作,为非遗传承留下“活态档案”。
商南县下功夫挖掘基层非遗活态传承可持续路径,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民歌大舞台、文化广场等场所,不断创新非遗展演形式,组织非遗传承人和乡土人才开展“送戏下乡”“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优质非遗民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增强群众非遗文化体验感;策划推出“商南民歌大家唱”品牌活动,探索“民歌展演+乡村旅游”“非遗手作+电商直播”融合模式,有效提升非遗影响力。常态化组织非遗传承人举办手工制作、曲目演唱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500余人次。聘请专家教授深入基层开展非遗文化讲座40余场,群众参与达1.25万人次,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使非遗从“小众传承”转变为“大众认同”。
此外,商南县积极探索“非遗+文旅+电商”融合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重点文化企业打造非遗工坊,集中展示绒绣、剪纸、石雕等非遗产品,深度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线上依托平台推广非遗手工艺品,线下联合景区设立展销专区,带动相关人群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推出“非遗研学游”“非遗购物节”等特色活动,出版非遗文化书籍5000册,持续打响“商南非遗”品牌,让群众靠非遗技艺走上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