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南县

谋产业,强引领,树新风。商南县太子坪村——

奏响和美乡村“三重奏”

2025-11-20 09:48:43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马泽平 刘佳乐

  太子坪村的“勇闯金丝峡”游乐场,色彩明快,设施安全,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为游客提供了一处融于自然、尽享亲子欢愉的理想场所。

  傍晚时分,太子坪村村民在文化大舞台上排练节目。红黄戏服伴着锣鼓声声,尽显乡土活力。

  11月10日,虽进入初冬,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村依然涌动着蓬勃生机。农家乐厨房里,“金丝十三花”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民宿小院里,游客的说笑声一阵接一阵;冷水鱼基地边上,钓鱼的人悠闲地盯着水面。

  一年迎来25万游客,挣下3600多万元,还捧回了“国家宜居村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好几个金招牌……这个坐落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丝大峡谷里的小村子,硬是靠着这些实在成绩,蹚出了一条自己的振兴之路。

  村里山水能生金

  在王家坡冷水鱼观光垂钓园里,一池碧水映照着远山近树。下河组的金宇广、李玉巧两口子正在池边忙活——撒鱼食、看水质,配合得十分默契。

  “那会儿在外头打工,心里老惦记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李玉巧看着水里游来游去的中华鲟,话里带着感慨,“现在好了,在家门口上班,每月稳稳当当就能挣6000多元,这日子才踏实。”这个投资了500万元的冷水鱼项目,靠着村里优质的地下泉水,成了“党企联姻”的生动写照。村集体用34亩地入股,占15%的股份,每年保底就能分21万元。这里面一半的钱用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党支部还想出了“借苗还鱼”的新招,带着20多户群众一起增收。

  “我们这儿养的中华鲟、金鳟、虹鳟,一年能产300多吨。除了供应周边市场,还往村里农家乐和民宿送,每月要送出去100多条呢。”项目负责人朱丹介绍。

  下午3时,钓鱼区最是热闹。从咸阳来的游客杨文平刚钓上一条两公斤多的中华鲟,兴奋地说:“这里既能过钓鱼的瘾,钓上来还能现场加工品尝,孩子也可以在旁边游乐场玩耍,这趟来得太值了!”

  顺着弯弯的山路往上走,由33户老房子改造成的“暮光山院”民宿群,在青山环抱中别有韵味。青瓦白墙的院子顺着山势错落排开。在云筠星辰民宿,老板李录芳正热情地给客人倒茶。她把自家房子改出了8间客房,特意保留着农家原样,让游客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旺季的时候天天住满,最多一天能收入2000块钱。”李录芳笑呵呵地说,“再不用往外跑了,守着家就能挣钱,老人孩子都照顾得上。”

  把太子坪村旅游串成串的,还得数当地的美食名片“金丝十三花”。这道从鄂豫陕交界地带传下来的传统宴席,如今已经是省级非遗,连“金丝十三花”的商标都注册下来了。

  “靠着‘金丝十三花’这个招牌,我们把老辈人传下来的吃食变成了振兴产业。现在全村176家农家乐都能做这桌宴席,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太子坪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娜说。

  如今,全村已经形成了“冷水鱼养殖+特色民宿+非遗餐饮”的产业组合,发展起176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经济总量突破36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2万元。

  太子坪的产业还不止这些。靠着“党员致富能人+基地”的模式,村里建起了200亩水杂果采摘园和140亩红仁核桃基地,年产值50万元;传承改良的“金丝五粮酒”年产量5000公斤,年产值也有50万元;还有狮子沟的林果药源基地、秋木沟的中华蜂养殖基地……一个个特色产业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山间。

  党员都是“勤务兵”

  下午3时30分,太子坪的山路上,村医冀君堂背着药箱匆匆赶路。这个时间点,他要去给上河组68岁的特困户唐德学做检查。“冀医生总是这个时间来,说我下午在家歇着,检查方便。”唐德学老人话里透着感激。作为太子坪村“一年十件实事”的积极参与者,冀君堂只是村里126名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一个缩影。

  在狮子沟组,退伍军人方书文的事迹一直被村民传颂。去年7月19日下暴雨那晚,这位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想都没想就冲了出去,连夜巡查险情,组织群众转移。第二天一大早,方书文踩着泥泞,把狮子沟组的路仔仔细细查了个遍。暴雨过后,路面损毁严重——地基下沉、路面开裂,大大小小20多处损坏,处处都是安全隐患,方书文又主动请缨组织抢修工作。

  在方书文的带动下,太子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很快组织起20多人的志愿队伍。干了一整天,志愿者修好了300多米损毁路段。碰到损毁严重、一时修不好的悬空路段,方书文细心设置警示标志,用树枝和石块做成临时路障,还挨家挨户告诉村民怎么绕行。

  “作为一名党员和退伍军人,关键时刻必须挺身而出。”方书文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党员的责任担当。自2016年自愿担任太子坪村狮子沟组组长以来,他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躬身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兵”。

  太子坪村党支部创新党建工作,设立了创业、产业、就业、夕阳红4个功能型党小组,让每个党员都能在乡村振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廉政建设方面,村党支部今年组织了20次党风廉政专题学习、10次警示教育,受理的16件群众信访举报全部办结。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里的大事决策、项目建设等全程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文明新风众点赞

  傍晚的太子坪,迎来了一天中最富活力的时刻。群众大舞台上,秧歌队的彩绸在夕阳中翻飞;火神庙广场一角,村民石学芳和10多个乡亲正在拍短视频,笑声一阵接一阵。“这是我第二回拍了!”50岁出头的石学芳整理着衣角,脸上笑开了花。在这场由村干部编导、村民主演的短视频拍摄活动中,当地企业赞助的红薯、玉米成了大家的“演出报酬”。

  “我们把主要活动都安排在下午至傍晚,这个点村民忙完农活了,游客也游览完了,正好能参加文化活动。”太子坪村村干部严小蕊说出了里面的巧思。这几年,村里在保护古戏楼、修缮老房子的同时,系统整理了陕南花灯、山歌等非遗项目,让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了新光彩。

  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村民从文化看客变成了主角。刚拍完视频的石学芳兴奋地说:“下午来拍视频,既不耽误干农活,又能丰富生活,还能把村里的好风气传出去!”

  在培育文明新风尚方面,太子坪村一个普通村民的行为被大家当作学习榜样。

  前年冬天,狮子沟组的赵中纪在母亲去世后,顶住压力办了个简单的葬礼。这个决定源于母亲生前的话:“活着的时候多陪我说说话,比走后大操大办强。”这场打破老规矩的葬礼,在村里引起了很大反响。

  “孝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在村“两委”组织的“厚养薄葬大家谈”活动中,赵中纪的朴实分享打动了好多人。很快,村里把“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写进了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宴席不超过10桌、丧期不超过3天,还成立了由党员和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

  变化在悄悄发生。据统计,全村丧事平均花费从5万元降到了1万元,累计给群众减负数万元。更难得的是,村民自发组建“互助养老队”,利用空闲时间上门照顾独居老人。李娜感慨道:“现在办事一个标准,大家互相帮忙,再不用为‘面子’受累了。”

  现在的太子坪村,“生前一碗热汤,胜过坟前万炷香”不只是一句标语,更是村民的自觉行动。记录子女孝行的“孝心存折”,定期上门服务的志愿队伍,都在诉说着文明新风的深刻内涵。

  暮色渐浓,农家乐的灯火次第亮起,“金丝十三花”的香气在街巷间飘荡。太子坪的夜晚,处处洋溢着温馨和谐。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用崭新的观念引领风尚,在平凡的日子里书写着不平凡的乡村振兴故事。这一点一滴的实践和创造,汇成了太子坪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人画卷,在秦岭深处绽放出新时代的文明之光。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