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韩晓祺)近年来,商南县绒绣技艺经代代匠人匠心淬炼,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重底蕴,凭借现代产业活力与税收政策精准扶持,走出了“传承+产业+出口”的焕新之路。
据《商南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山西大槐树移民、清乾隆时期江南人口陆续迁入,不同地域刺绣技艺在商南县碰撞融合。商南绣娘博采众长,将南方绣艺与北方针法融会贯通,孕育出独具秦风楚韵的特色绒绣。在商南县政府的引导培育下,商南绒绣实现从非遗传承到产业振兴的融合发展,通过设立非遗工坊、推动“非遗+文旅”融合、拓展电商销售等举措,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好地打造为富民增收特色产业。
近年来,商南县绒绣产业累计获授外观设计专利数十项,带动数百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2024年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研学游”等活动,吸引游客2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增收800余万元,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美丽蜕变。
“我们最头疼的就是搞不懂税收政策,现在税务干部主动上门,把相关政策一条条讲明白说清楚。”商洛市益佳绒绣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桂琴说。
针对绒绣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涉税业务能力薄弱的特点,税务部门定期走访工坊,“手把手”辅导企业享受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为产业发展筑牢后盾。
2022年,商南绒绣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来文旅融合与出口拓展双重机遇。5A级景区金丝大峡谷的绒绣展厅里,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并带走特色作品。海外市场上,绒绣以鲜明艺术风格赢得国际客户认可。税务部门按照企业需求,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以定制化方案覆盖业务全流程。针对乡村绣娘分布零散、不熟悉线上操作的情况,开展“指尖办税”专项辅导,助力绣娘在家完成社保缴纳与个税申报。
如今的商南绒绣,已成为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与海外输出于一体的亮眼名片。税收政策的持续滋养与服务细化,既守护传统技艺本真,也为产业前行注入稳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