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英
新修的高塬村蛮子沟口道路鸟瞰图
刘庄村新建的大桥
春夏相交之际,草木葱茏。刘庄村的便民桥上,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脚步轻快;高塬村新硬化的村道旁,满载农货的三轮车穿梭往来……这些平凡的场景,悄然记录着山阳县两岭镇实施民生工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成效。
路桥通 民心畅
在刘庄村赵家垣组,一座长52米、宽5.5米的板桥横跨马洛河两岸。“桥修好后,再大的雨雪都不怕了。”4月29日,村民何大超站在桥上感慨道,“过去踩着石头过河,一到汛期水流急,稍不留神就会滑倒,现在终于踏实了。”
这座桥承载着赵垣组45户150名村民多年的期盼。曾几何时,涉水过河是村民出行、孩子上学的心中之痛。每逢雨季,马洛河水位暴涨,临时搭建的简易木桥在汹涌的河水中摇摇欲坠,村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踩着河中凸起的石块艰难前行,稍有不慎就有落水危险。
为解决这一难题,两岭镇党委、政府将修一座便民桥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相关部门汇报争取,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130余万元项目资金。历时5个月,于2024年5月建成投用。这座桥不仅结束了村民们多年来冒险过河的历史,更成为连接赵垣组与镇区主干道的“致富桥”,为当地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新通道。
在高塬村蛮子沟口,曾经的断头路同样迎来华丽蜕变。过去,这条泥泞不堪的道路不仅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更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改变这一状况,镇里投入30万元,组织专业施工队伍,克服地形复杂、运输困难等挑战,新建硬化通组道路360米,并安装20盏路灯。如今,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28户村民的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些道路桥梁是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两岭镇镇长刘百顺介绍,2024年,全镇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修建竹园村肖湾桥堤路400余米,新修桥涵7座,抢通道路27.5公里,抢修河堤33处6.8公里。如今,一条条畅通的道路桥梁,正成为连接民心、助力发展的坚实纽带。
治隐患 护平安
路通了,心暖了,更要守好群众的平安底线。两岭镇中心幼儿园旁的滑坡体曾是困扰师生和家长的一大难题。
“以前每到下雨天,山上的石头就往下掉,好几次砸到学校门口。”两岭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孙晓燕指着加固后的山体说,“现在滑坡隐患消除了,孩子们终于能安心上学了。”
自启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以来,镇里邀请地质专家实地勘察,制定了科学的治理方案。采用防护网拦截、格构锚固等工程措施,对松动的山体进行加固。同时,在山坡上修建了排水系统,有效疏导雨水,防止山体进一步滑坡。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治理工程。目前,全镇对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户籍式”管理,不仅建立动态监测台账,还为每个点位量身定制治理方案。如今3处隐患点已完成治理,1处正在施工。
除了工程治理,镇上安消办工作人员还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讲。他们深入各村,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普及避险知识。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对地质隐患点划分区域,指定专人担任检测员,定期巡查,对高危区域安装裂缝计、雨量计等设备,实时预警。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明确专人包抓,通过微信、广播、上门传达等多渠道发布预警,确保“叫应”到户到人。这些举措将防灾意识送进千家万户,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产业兴 村民富
安全有了保障,发展更有底气。在刘庄村中药材示范基地,种植大户何广来正忙着为新栽的连翘苗培土:“去年我家连翘亩产值超5000元,加上务工收入,这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全镇连翘种植面积已突破2200亩,15万株连翘让900余户家庭端上了“生态饭碗”,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全镇“绿色经济”的蓬勃活力,在2024年10月天竺山定向排位赛的特产展区得到充分展现。两岭镇的纯粮苞谷酒和中药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驻足。“It's hot,but delicious,like vodka.”一位外国参赛选手品尝苞谷酒后赞叹道。两岭镇的苞谷酒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口感醇厚,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
这几年,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两岭镇打出产业振兴“组合拳”:竹园村集体酒厂投产运营,马鹿坪村党家烧坊扩大规模,传统酿酒工艺在现代化设备加持下焕发新生,带动3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全镇种植中药材2万余亩,发展香菇木耳40万袋,建成8处特色产业基地和16个家庭农场。2024年,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
优服务 暖民生
产业发展红火,民生服务也持续升级。暮色降临,两岭社区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以前摸黑走路总怕摔跤,现在路灯亮堂堂的,晚上串门再不用打手电了。”68岁的刘大爷在路灯下和邻居唠着家常。为解决群众夜间出行难题,全镇在主要村道、公共场所安装150盏太阳能路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夜间出行。
在新建的两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800余平方米的大楼里,便民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耐心地为群众办理业务,党员活动室不时传来学习讨论声,休闲广场上孩子们嬉笑玩耍。“现在办事不用多跑路,还有宽敞的地方搞活动,日子越过越舒心!”前来办理合疗业务的村民王女士笑着说。为改善社区办公条件,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两岭镇多方争取资金,建成了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让村民们享受便捷的服务。
从打通出行路到守护“平安线”,从鼓起钱袋子到温暖心窝子,两岭镇2024年统筹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新建52米长的便民桥解决了150人的过河难题,硬化360米通组路助力28户农产品外销,完成3处地质灾害点治理,新增连翘种植500余亩带动900余户增收,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乡亲们盼啥,咱就干啥。”刘百顺说,“下一步,咱要带着大家把连翘、天麻这些宝贝种得更精细,把苞谷酒等土特产卖得更远。再引进几家加工厂,让山货不出村就能增值,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把钱赚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