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州区

退伍军人养蜂闯市场

退伍军人养蜂闯市场

2020-09-08

来源: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本报记者 杨鑫 王孝竹

  夕阳西下,凉风习习。在距商州城区30多公里的一处人迹罕至的山沟里,一位孤独的养蜂人正在查看草丛中的蜂箱。飞舞的蜜蜂和夕阳的余晖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养蜂人名叫李伟利,今年40岁,是商州区夜村镇将军腿村人。李伟利1997年参军,1999年复原回到商州。后来,他有15年时间一直在西安等地搞玻璃幕墙装修。

  为什么转行养蜂?李伟利说:“我在外边打工,一年有五六万元到七八万元不固定的收入,好一点儿就是10多万元。因为搞装修有时要高空作业,工作不稳定,有段时间有活,有段时间又没活。现在,我爸妈年龄大了,3个孩子年龄还小,我在外边打工,又照顾不到家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和一个朋友在网上聊天,无意中我对养蜂产生了兴趣。”

  李伟利算了一笔账:“一箱土蜂,一年产20斤到30斤蜜。这种纯正土蜂蜜的市场价一般都卖每斤100元钱,一斤最低也不低于80元钱。一箱蜂一年也能创造1000元到1500元的纯利润。如果一箱蜂养好了,可以分出两箱蜂、三箱蜂也很正常。按一箱分出一箱蜂算,这样一箱蜂一年2000元利润。如果规模达到100箱以上,一年的收入也就比较可观了,比在外边打工强了很多。”

  说干就干。今年,李伟利先是在村里拜师学习养蜂技术。5月份,他不顾母亲和媳妇反对,投资6万多元购买了70多箱土蜂和配套的物品,选择了家乡附近一条人迹罕至、名叫襄王沟的山沟开始养蜂。“这个地方是师傅推荐的,因为师傅说他经过这么多年观察,襄王沟就是周围所有蜜源的正中心位置,蜜蜂采蜜时飞行的距离比较短,工作效率就比较高。加上周围几公里都没有人居住,是一个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好地方。”李伟利说。

  在父亲的默默支持下,李伟利在襄王沟里搭起帐篷,把蜂场就安置在那里。由于人迹罕至,在沟里守着蜂场的李伟利还是有些害怕。第一天晚上,是父亲陪着他度过的,他一个人待在帐篷里不敢出来。两三天时间后,他便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自己一个人做饭吃饭。有时候,在老家的母亲和媳妇会做点好吃的给他送来。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蜂箱检查一下,看看里边有没有起王台,需要不需要清理卫生,忙完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养起蜂来,没有李伟利想象的那么难,但他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辛。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7月25日至8月2日那几天,每天都有蜜蜂跑出去不归,他必须赶出去趁早一一收回来。“整箱蜜蜂跑掉要及时收蜂,不管多远还是多高,都要追上去收回来,要不然都是很大的损失。每天不断地跑来跑去收蜂,这让我感觉到养蜂还是特别累人的。”李伟利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李伟利就卖出去了第一瓶蜂蜜。“大概是在5月20日左右,那段时间正好是产蜜高峰期。当时,沟里来了一群旅游的人,看到我正在摇蜜,过来一看,就说现摇的蜂蜜挺好的,就拿了2瓶4斤。当时60块钱一斤,我感觉还不错。”李伟利说。

  “现在自己尝试的做,等以后技术各方面成熟了,我打算把蜂场规模扩大,把技术教给周围的乡亲。目前,蜂场的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当然还要学习很多相关知识,今年我参加商州区职业农民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9月份还有一次高级职业农民培训,我已经报名了。销售途径、产量是最关键的收益保障,所以我觉得在保证质量和品质的同时,市场更加重要。我打算通过网络直播等多种途径销售蜂蜜。等手续齐全后,我会往商超送货,将来我会去西安、北京联系扩展市场。今后,我会积极带动乡亲们养蜂增收!”李伟利规划了自己的发展前景。

  • 相关阅读
  • 搬出穷窝住新居

      谢非 白志鑫  盛夏时节,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政府旁的移民安置小区,白色的楼房整齐排列,路边的绿树红花点缀着小区。不远处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走近一看,这里是一家社区工厂,几名工人正...

    时间:09-08
  • 北宽坪镇整治环境卫生常态化

      本报讯(彭建文)近日,商州区北宽坪镇出动镇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员、镇直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及村“五员”和群众800多人,带着铁锹、扫帚等工具,对全镇9个村和1个社区的主要乡村公路、河道、街道等,进行周...

    时间:09-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