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州区

多彩非遗 你我共享

本报记者 方 方

2024-07-09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一个区域历史、文化、人文、民俗、风情、智慧的结晶和传承发展的见证。7月1日,记者从市文旅局了解到,为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让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四级非遗保护名录,开展非遗普查征集、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工作,有力促进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市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4项、省级非遗名录的有42项、市级非遗名录的有267项、县级非遗名录的有423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2人、市级传承人221人、县级传承人203人。其中,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1个(镇安县)、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陕西丹凤葡萄酒有限公司)、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4个(镇安云盖寺镇,山阳漫川关镇、中村镇,商南富水镇)、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1个(洛南花溪弄),有省级非遗就业工坊16家、市级非遗工坊19家。

  妙手生花 焕发新生

  小朋友体验狗娃咪制作过程

  一团红板土,两根枣木棍,一双巧手,便可让泥塑有了生命。

  7月2日,祝乐在画室内将一团红土搓一搓、揉一揉、按一按、刮一刮,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狗娃咪就诞生了。祝乐作为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商州东龙山狗娃咪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教授过数千名学生制作狗娃咪,其学生作品在全国“周庄杯”中小学幼陶艺教育教学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商州区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因为她的坚持,使狗娃咪被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东龙山狗娃咪泥哨,作为商州区地方传统美术项目,入选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主要材料为东龙山上的红板土,经过烧制,趁热涂松香,再点黄腊红,形成憨态可掬的小狗形象。这些小狗造型可爱,吹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在祝乐看来,狗娃咪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我太爷、外婆、母亲都会做狗娃咪,最开始为了生计去制作,后来为了传承非遗文化,母亲把手艺教给了我。”回忆起童年,祝乐说自幼深受家人的熏陶,经常看到家中的长辈们用红板土制作狗娃咪,那一团团红板土经过家人的巧手,就变成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小狗,“当时觉得好神奇,也是那种好奇和崇拜给我埋下了‘泥塑梦’的种子。”祝乐说。

  2009年,祝乐跟着母亲刘会珍学习狗娃咪制作,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她常常因为掌握不好手指力度、烧制火候,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狗娃咪制作有五道工序,最难的是用传统灶火烧制,火太大容易裂开,火太小松香化不开上不了色。”每当祝乐想放弃时,母亲总会温柔地鼓励她,让她坚定信心,一定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带着母亲的期望,她勤加练习,没事就去山上找几块红板土带回家,琢磨研究,在练习了几个月后,终于烧制出了没有瑕疵的狗娃咪。

  “小时候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狗娃咪的叫卖声和哨声,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玩具应有尽有,狗娃咪市场逐渐消沉,经济效益低下,有手艺的人都不愿意再 做 狗 娃咪 。”祝 乐说,如今狗娃咪面临着困境,想要它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就得推陈出新。祝乐原本就是专业学习美术的,在制作狗娃咪过程中,她不断地学习探索,通过反复思考、认真研究、大胆创作,将狗娃咪与陶塑、彩陶、面塑、软陶素系列相结合,制作出狗娃咪十二属相系列作品,还推出了带有狗娃咪形象的书架、笔筒、笔架等文具用品。

  在祝乐的手中,红板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她将一块块普通的红板土放在手心反复揉搓,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出小狗形象,用枣木棍按压出小狗的背部条纹和腿部线条,最后在小狗鼻子中间和下巴处扎上出气孔,这样一个狗娃咪就做好了,她做出的狗娃咪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活泼可爱,有的威风凛凛……每一个都活灵活现,让人爱不释手。“要想制作出精美的作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她说。

  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在传承上祝乐更是不遗余力。她在城区开了一家画室,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学习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门手艺。同时,祝乐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前不久,她走进市幼儿园,向幼儿们讲述狗娃咪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技艺,手把手教授幼儿制作狗娃咪。为了将狗娃咪推广出去,祝乐还通过网上发布狗娃咪作品,吸引了一部分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体验制作过程。

  “只要有人想学狗娃咪,我都会免费教授,希望把我们商洛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祝乐表示,她会继续创新狗娃咪的造型,让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她还会加强与其他地方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技艺 守正创新

  董慷慷检查松花皮蛋包泥均匀度

  “每一颗皮蛋都有属于自己的温度,不仅是腌制时的温度,更是传承的温度。”7月4日,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商江芳杰松花皮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慷慷,正在办公室给学徒教授皮蛋制作方法。在她手中,松花皮蛋不再只是简单的食材,而是富有温度的艺术品。

  松花皮蛋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松花皮蛋的营养价值与原生蛋品相接近,在腌制鸡蛋的过程中经过了碱的作用,使蛋白质及脂质分解成氨基酸,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董慷慷传承了五代家族技艺,她的商江芳杰松花皮蛋制作技艺在2023年5月被列入商洛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她生产出的松花皮蛋已远销湖北、南京、东北、新疆等地。

  董慷慷是商州区沙河子镇王山底村人,从小家庭并不富裕,住着两间土房,家人都穿着破洞的鞋子和衣服,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我听家里老人说,以前鸡蛋很珍贵,他们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结果一到夏天就变质,为了方便储存,老人就想办法学做松花皮蛋,延长保质期。”董慷慷说,后来他们家族从收鸡蛋变成了制作、售卖松花皮蛋。早年间,董慷慷的母亲精通化学,在家专注优化制作工艺,让松花皮蛋口感更丰富,父亲则挑着一根扁担,起早贪黑从村子走到城里沿街叫卖,慢慢地他们家的皮蛋走上越来越多人家的餐桌,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他们家也从漏雨的土房子,搬进了两层小楼房。

  “是小小的松花皮蛋,养活了我们家。”董慷慷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松花皮蛋的香气,她对松花皮蛋除了热爱这门技术的之外,还有一份感激。1993年,年仅7岁的董慷慷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制作松花皮蛋,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董慷慷逐渐掌握了松花皮蛋的制作技艺,并对这一传统技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们采用的是咱商洛本土三零优质鸡蛋,做出的松花皮蛋品质更好。”董慷慷一边制作松花皮蛋一边介绍,做皮蛋前,必须得将配好的料泥和特别熬制的料水进行稀释,鸡蛋有一半露出料泥,说明料泥调配基本合格了,接下来就是裹泥、腌制。

  董慷慷继承了母亲的化学天赋,对松花皮蛋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在母亲的建议下,她们以秦岭野生侧柏入料,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侧柏叶松花皮蛋,不仅提升了皮蛋的口感,还提高了皮蛋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非遗文化如果没有市场,就会被人们遗忘。”为了将松花皮蛋制作技艺传承下去,2021年5月,董慷慷以苏陕协作为契机,正式注册成立陕西商江芳杰农产品有限公司,专注松花皮蛋加工。2023年,为了促进松花皮蛋产业发展,她与商洛学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报父母恩情,传承家族手艺,抓产品质量,打造良心企业。”这是董慷慷办企业的宗旨,在工厂里,董慷慷严格把控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各个环节,坚持以传统工艺做良心产品,确保每一颗松花皮蛋都符合高品质标准。每到逢年过节,订单量大时,她还会招聘周边留守妇女、老人进厂打工,解决周边群众就业困难,帮助他们增收。

  “我能把松花皮蛋做起来还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或许这门非遗技艺慢慢没落了。”董慷慷说,近几年,她有幸参加了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参与大型展会20余次,让更多人了解了松花皮蛋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同时,为了回报社会,她还积极参与各类爱心公益活动,捐款捐物,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谈及未来的打算,董慷慷表示希望能打造出更加健康、美味、有特色的松花皮蛋产品,让商洛的松花皮蛋走向更远,让其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坚守匠心 保护非遗

  薛卜瑞正在手工斫琴

  一张古琴,制作起来少则两三年,多则数十载,这期间既有技艺的缓慢琢磨,也有智慧的灵光乍现。斫琴师们为了做好古琴,除了选用上好的木材,还要使用大小各异的刨子、锯子、刻刀等种类繁多的工具,洛南县的薛卜瑞就是斫琴师中的一员。

  7月5日,洛南县半山居古琴社内,薛卜瑞手握着小刻刀,神情专注地在琴面上精雕细琢。与现代工厂制作出的古琴相比,薛卜瑞坚持纯手工制作,赋予了古琴生命。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斫琴则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它是融汇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木工、漆工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艺。多年来,薛卜瑞致力于斫琴技艺的传承和古琴文化的传播,通过制作古琴、古筝、瑟等乐器,传承千年古音。

  “与古琴结缘,还得从一场婚礼说起,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古琴的声音,那一刻,我仿佛被古琴的魔力所吸引,决定要深入学习这项非遗传统技艺。”薛卜瑞说,2016年,他参加朋友婚礼时,偶然发现婚礼现场摆放着古琴、编钟、瑟等乐器,当乐曲演奏时,古琴传出了悠扬动听的旋律,如丝如缕的音色,如同天籁,深深打动了他的心。

  因爱而学,又因学而制作。薛卜瑞四处打听,找到了陕西省古琴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李延民,想要拜师学艺。李延民见他带着满腔热情登门拜访,以及他对古琴的喜爱和想要学做古琴的强烈愿望,便收他为徒,开始传授他古乐器的制作及演奏技巧。

  “制作一张好的古琴,需要两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由于面板和底板的料子不一样,平时我都是到山上寻找废弃的老房子拆下来的木料。”薛卜瑞说,自己年轻时做过建筑工程技术员,对木工技术非常熟悉,上手很快,但制作古琴的材料并不好找,他经常到洛南县寺耳镇伍仙村等村子找材料,找到后还得选面板、底板,从形制、上灰胎到镶嵌琴徽、擦青等需要几十道工序,制作中既要有精良的材料,还要斫琴师具备高超的斫琴技艺、艺术审美以及古琴弹奏水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学会古琴的弹奏技艺并斫制出一张好琴,薛卜瑞虚心向师傅请教,认真观察师傅的操作过程,不断揣摩、领悟,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也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对古琴的热爱和执着。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薛卜瑞勤学苦练,从基础的指法开始学起,逐渐掌握了各种复杂的演奏技巧。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便独自坐在琴前,抚琴吟唱,感受那悠扬的旋律带给他的心灵震撼。

  “由于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要求斫琴人具有文史与艺术的多重修养,而古琴的修习与传承需要较长的周期,如不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开展相应的研习活动,就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薛卜瑞说,斫琴技艺还是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和发扬,他经常邀请古琴爱好者在一起交流技艺,还免费教授前来求学的学生,同时上传古琴相关视频到抖音、微信等线上平台,定期到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琴。在薛卜瑞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琴,他的古琴社也逐渐成了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

  “我现在希望有机会可以带着古琴进社区、进校园,让大家更全面地感受古琴的魅力。”薛卜瑞说,自己能将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也期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推广古琴文化,让古琴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记者手记

  当好非遗传承“守艺人”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光芒,非遗也被一批批传承人守护着。随着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机遇往往和挑战并存。曾经,许多温暖儿时记忆的非遗技艺因为保持传统、不求创新只能逐渐消失在烟波浩渺的历史中。而如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很多非遗传承人面临着非遗技艺如何转变成产业的难题,这不仅考验着非遗传承人的智慧,需要他们不但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他们坚持初心将非遗传承守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是非遗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责任。传承非遗技艺,就要做好迎接数字时代的准备,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用起来,要在保持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中寻求平衡。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管是将十二生肖元素用在狗娃咪泥哨创作中的祝乐,还是坚持守正创新,采用新材料制作更美味松花皮蛋的董慷慷,她们都是坚守着传统技艺,在市场定位上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将非遗技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让传统非遗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 相关阅读
  • 商州入选2024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

      本报讯 (记者 张 英)日前,由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主办的“2024旅游名城名镇和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推介会”在北京开幕。商州区成功入选2024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   本次会议以“畅游大美中国·共享美好生活”...

    时间:07-09
  • 商州邮政上门收寄高校毕业生包裹4000多件

      本报讯 (记者 党率航 通讯员 任 靓)7月5日下午,商洛学院学生公寓楼下,商州区邮政分公司工作人员将毕业生包裹打包整齐,装进中国邮政快递车后,运往市邮政转运中心。   6月下旬以来,高校毕业生陆续离校,...

    时间:07-09
  • 商州“三个突出”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本报讯 (通讯员 刘 静)自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商州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不断提升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突出丰富形式学,强化理论武器。充分...

    时间:07-08
  • 商州有力有序推进国际U19沙排世锦赛筹办工作

      本报讯 (记者 李 敏)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国U19男排锦标赛承办总结暨国际U19沙排世锦赛筹办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国际U19沙排世锦赛筹办工作开展以来,商州区坚持高位推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组织机...

    时间:07-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