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南 玺 王孝竹
工人用纱布包豆腐块制作豆腐干
早春时节,寒气渐消。秦岭深处早樱盛开,远远看去似霞如雪。3月11日,记者沿着312国道来到商州区牧护关镇,只见道路两旁摆满了鲜嫩的豆腐和金黄的豆腐干,引得过往行人纷纷停车驻足,询价购买。不一会儿,大家便心满意足地提着装满豆腐干的袋子,驾车离去,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豆香。
“我回商洛休假,今天准备回杨凌,特意绕路走312国道,就为了来王师傅这儿买豆腐干。每次买回去,家里人和亲戚都特别爱吃。”在商州区秦汉香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前来采购的李先生对这里的豆腐干赞不绝口。
今年63岁的王汉文是公司负责人。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他打开了话匣子。他是牧护关镇秦岭铺村人,改革开放初期在西安打拼,随着312国道建成,加之家中突发变故,他毅然返乡,做起了豆腐生意。
“起初,我们主要和西安的大超市、食堂合作,咱这儿的豆腐干在灞桥一带小有名气。1999年,我就创办了商山天然食品厂,生意还算红火。”王汉文介绍,当地人制作豆腐时,采用豆腐水发酵而成的浆水点卤,独特工艺造就了别具风味的豆腐和豆腐干,不仅在本地口碑极佳,还在西安打开了市场,吸引众多过路旅客慕名前来。
为推动豆腐产业更上一层楼,王汉文自费参加杨凌农高会,不但开了眼界,也为他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那是我第一次参会,还特地去一家大型豆腐干制作厂参观学习。当时我就意识到,咱黑龙口的豆腐干味道独一无二。”王汉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初次参会,他和女儿背着两大袋用纱布包裹的豆腐干,一路忐忑担心豆腐干变质,又想借此学习别人的保鲜技术。在农高会上,他看到外地人将豆腐干制成零食,深受启发,回村后便着手设计包装,研发不同口味。
为了打开豆干零食市场,王汉文花了四五年时间研究调料配方,最终成功将豆腐干制成辣条模样推向市场,赢得各大超市的青睐。此后,他紧跟市场变化,不断更新产品,不仅推出真空小包装和礼品盒装,还在五香豆干的基础上,研发出麻辣豆干、香菇豆干、花生豆干等多款豆制品。为检验市场接受度,他在省内景点、超市进行展览,免费供客人品尝,持续改进产品。
“制作豆腐干工序繁杂,要经过浸泡黄豆、打磨豆子、煮豆浆、过滤豆浆、切割、包裹、压榨、卤制、晾晒等10多道工序,从黄豆浸泡到成品,至少需要12个小时。火候和配料的把握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上等的豆腐干。”王汉文介绍,经过层层工序制作的豆干,口感筋道、韧性十足、豆香浓郁,深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喜爱。如今公司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除生产浆水鲜豆腐、传统豆腐干外,还开发出养生野菜休闲豆腐干、膳食纤维豆腐等四大类、20余种单品,每年加工大豆300吨,生产豆腐干500万袋、鲜豆腐100吨。
凭借30多年在豆腐行业的深耕,王汉文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豆腐王”。他先是在大商塬租地4亩建立豆腐加工作坊,后为扩大规模,重新选址创办秦汉香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使其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豆制品加工企业。
走进豆腐干制作工坊,工人正熟练地用纱布包裹点好的豆腐。“我每天主要负责包装豆腐干,一个月能挣2400块钱,离家近,工作也轻松。”员工胡彩凤笑着说,她跟着王汉文做豆腐干已有七八年,这份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取零花钱,让她十分满足。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愈发重视,王汉文开始探索创新,计划将豆腐干与商洛本地菌菇相结合,开发个性化的康养产品。为提升产品知名度,他还聘请深圳设计团队设计了俏皮可爱的粉色外包装。
“时代在变,企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产品,才能长远发展。”王汉文表示,未来他将积极探索销售新模式,结合直营门店、土特产店、商超等线下渠道,依托“互联网+”,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让牧护关一带的豆腐干走出大山,走向国内外市场。
随着牧护关镇豆腐产业走上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小小豆腐干正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幸福生活,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