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商南充满着梦想与拼搏;
春天,新一届县委、政府走马履新;
秋天,他们拉开了难度空前、规模空前、惠民投入空前的中心城区西街棚户区改造。
商南,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建,具有1500年的历史积淀。西街有文稽考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在538年的风雨历程中,曾经有过400余年的昔日辉煌,特别是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它是商南经济文化的缩影,是名士贤达的居所。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街因各种原因,日益沦为城中的棚户区。县委、政府拆迁改造西街的决定一公布,犹如一声春雷,在商南县城滚动......
拆旧建新,何尝不是久居棚户区居民的日夜梦想;何尝不是城市发展的人心所向;何尝不是惠民爱民的战略抉择。然而,要在短时间,拆迁世居于斯的1330户3950人绝非易事。故土难离、情感纠结、利益得失、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
其时的商南不仅是西街居民故居难离,更大的难处是近10年来的大规模的城市扩建而形成的财政负担,在如此双重困难的条件下,启动数以10亿计的西街棚户区改造,在决策的深层次里,蕴含的是县委、县政府新班子,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民生大担当。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随着经济、交通的迅速发展和新生代农民的生活改善,人们的诉求不再仅仅是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而是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住房、更加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
商南县委、县政府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勇破改革瓶颈,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全力推进西街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让城镇化发展的脚步走进每一条背街小巷、每一位期待改善居住现状的居民心中。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西街最大的棚户区改造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前期的工作是顺利的。然而,拆迁背后的艰辛又有几人知晓?如果说水滴石穿是一种精神,那么负重奋进更是一种决策和担当。以县委书记刘春茂、县长崔华锋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决策“拆迁”,并承诺“拆迁3个月以内完成,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严格遵循‘统一拆迁、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的基本原则,最终建成3A级古城商业旅游区”。一幅砸锅卖铁、惠泽民生的百年民生大担当的气概与决心。
让棚改工作成为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的德政工程,让棚改的“阳光”照进棚户区居民的心坎。商南县以棚改工作为契机,争先创优、争创一流;以棚改工作为战场,聚集人气、凝聚合力;以棚改工作为导向,打造堡垒、锻炼队伍;以棚改工作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继续发扬已有的好做法、好作风、好经验,实干、苦干、巧干,创造商南棚改经验、棚改速度、棚改精神。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以创新之举破解房屋征收难题,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七动”工作法超前启动,调查摸底晓情况;积极推动,筹措资金促棚改;政策打动,让利于民保民生;广泛发动,大力宣传造气氛;部门联动,协调配合聚合力;考核推动,督查督办强落实。采取入户走访化民忧、动员征迁解民困、签订协议定民心、多策安置顺民意、组织回迁保民安、破解难题促民乐,让群众从“要我改造”到“我要改造”,从“要我拆迁”到“我要拆迁”。许许多多的搬迁户亲身经历了这一时刻,大家笑着说,这是享了天时之福、祖业之福,更是享了党和政府的政策、作风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