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该县已有28个部门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或便民服务室,23个镇分别建立了包括农业、林业、扶贫、民政、计生、国土、财政等窗口的便民服务大厅,277个村建立了365群众工作室。各级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办事21570件,其中镇村为群众代办5426件。
宁可干部“多跑腿”,不让群众“看脸色”。户家塬镇程坪村村民李德旺要办一份婚育证明,把材料交给村上,村干部很快就把证明送到家里。“以前办个事要跑好几趟,现在好了,有啥事交给村干部,人家就跑路给办了。”
与李德旺同样感慨的还有该镇党塬村孟湾组村民孟宪林。原来,他家要在原址上建新房,申请交到村上,值班的村副主任艾登福马上联系土管干部,当天勘测现场作规划,第二天就把全部手续办到位了。
“坐没坐班,办没办事,群众都盯着呢,加上县镇领导专项督查组经常督导,对上对下,谁敢马虎懈怠?”十里铺镇高二村村主任崔景波这样告诉笔者。虽然坐班不如以前自由,但看到群众办成事满意的样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充实。
作为管干部的干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戴“紧箍咒”,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他们投资160余万元,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设置了人事、人才、就业、社会保险等32个便民服务窗口,并购置了LED电子显示屏、触摸屏、液晶电视等信息发布和查询设施,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为了使大多数事情都能在便民服务大厅直接办理,山阳县各部门对办事流程进行梳理,下放办理权限。4月9日,在县教体局便民服务大厅,城区一中教师王智怀顺利办理了因病请假手续。而在以往,这件事却需要局长审批,一些教师常因局长下乡、出差、开会等找不到人而白跑多次。
在山阳各部门,建设便民服务大厅,不仅方便了老百姓办事,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干部监督,规范干部行为,防止不正之风。笔者看到,在县发展和改革局便民服务大厅,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和限制类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投资项目备案、以工代赈项目审核等的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监督电话等全面进行了公示,并且印发了有局领导和相关股室联系电话的“干群连心卡”,让来办事的人一目了然。在县财政局便民服务大厅,受理事项后的内部交办、督办手续一应俱全。该局大厅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现在来办事的群众和企业统一由便民服务大厅受理,由大厅转交相关股室办理,并作出限时办结承诺,当事人不跟具体股室和工作人员见面,避免出现吃拿卡要、久拖不办的问题”。
由于基础设施条件所限,县国土局、旅游局、卫生局、水务局、交通局、经贸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数单位都结合实际建立了便民服务室,抽调1至2名综合素质高的干部坐班,同时与信访接待等工作结合起来,避免了人力资源浪费,增强了工作实效。
针对境内山大沟深、群众出行不便的实际,该县还在杨地白马、延坪西泉、漫川莲花、户塬黄龙等8个边远地区建立了镇政府为民服务代办点,每个代办点抽调1名科级领导和3至5名干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十里铺镇王庄代办点,除安排3名干部驻点外,每周二、周五还由镇计生站站长朱媛带领民政干部、劳保干部到点上,为群众提供现场服务。4月11日,十里铺镇花古墓村村民张旭就在该代办点为其亲家领到了补办的一折通。如果在以前,他需要赶30公里路到镇上才能办理。
如何做好信息化条件下的便民服务工作?山阳县给出的答案是,由县电子政务中心牵头,建立了“为民服务直通车”网站,公示了各镇各部门办事流程和便民服务热线,搭建了网络问政、诉求反映、群众评议、监督投诉、微博、微信等六大互动平台,实现了民情民意与政府工作的良性互动。同时,计划在5月底前实行群众办事网上登记监控制度。届时,一个镇、一个部门每天办了多少事、有没有违规行为,相关领导和纪检机关一查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