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双向联系 促进干群联系直通
“常见干部面,急事干部办”。这句在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是对山阳干部作风转变的真实写照。该县用制度来固化干部作风建设成果,让党员干部常进群众门,变成“一家人”。他们在县级领导干部中推行“一联五帮”制度,32名县级领导干部共联系32个后进村,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户、致富典型户、普通党员户、信访户、村(社区)干部户160户,从不同群体知民情、解民需。坚持科级领导干部每年进农村、进基层、进企业排忧解难不少于90天的硬杠子。实行机关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组织37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321个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每名有能力的党员至少联系帮扶1户生活困难群众,今年共承诺为群众办实事3.2万件。
“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在“一联五帮”活动中,县委书记李吉斌带头包抓了漫川关镇水码头村,提出不能简单地通过投资金、给项目“输血”,而是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来增强“造血”功能,最终实现村强民富的目标。他组织该村干部外出学习,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评星定级活动,使村党支部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根据村上发展没有规模产业,而落户该村的金川封幸公司发展缺少基地的问题,他主动当起了“红娘”,引导村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携手发展。一年来,企业为村上捐款2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解决了6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村上帮助企业建成了500亩茶叶基地和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实现了村企发展良性互动。
实行值日接访 促进矛盾调处直通
在山阳县,每个领导干部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信访“值日生”。按照安排,他们每月都要抽出几天时间到指定地点接访,并且对接访问题一包到底,直到当事人息诉罢访。而在县上的信访大厅,每天更是有来自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4名县级干部坐班“问诊”。这让许多上访群众感到苦有处诉了,事有人管了,怨气自然也消了不少,不少群众还因为事情的圆满解决而为政府工作点赞。家住城关镇桃园村的雷世玲就是其中一例。
雷世玲的旧房因地质灾害致危,在村干部的再三劝说下,她搬住在临时搭建的水泥砖房。期间,虽然领取了危房补助款,但因无合适的宅基地建新房而多次上访。县长陈璇在信访大厅接访后,立即与信访、民政、扶贫、国土等部门负责人协商,将他们家列入陕南移民搬迁对象,住进桃园村移民小区,并按政策给予适当补助,使其息诉罢访。
除组织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外,该县还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活动,逐案落实领导包抓责任,创新开展信访听证,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24件,越级上访人数同比下降了一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诚邀群众评议
促进纠风监督直通
日前,山阳县“向群众汇报、请群众评议”电视专题节目开播,首场由县民政局局长江忠庭面对镜头向全县人民汇报了全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就临时救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事项的办理条件、程序和时限等作出了说明和承诺。
按《活动方案》的部署,县电视台从5月份开始,每周播出一期节目,每期节目由1至2个单位的负责人汇报工作,并就相关服务事项向全县干部群众作出承诺,这无疑给各单位和单位领导领导戴上了一个“紧箍咒”,而让普通群众多了一个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平台。
“这不会是一阵风吧?希望领导们承诺的事情能够说到做到。”一位退休干部说出了自己的顾虑。面对群众疑虑,县委路线办会同县纠风办加强对承诺事项的跟踪问效,同时制定了便民服务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在全县开展“办事效率最差单位”“落实最慢事项”“工作落实不力个人”评选活动,视情况给予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停职整改等处理,力求把“向群众汇报,请群众评议”这档专题栏目办活办好,办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