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阿 莹)编者按:白阿莹副省长近期到商洛调研旅游开发工作。期间,在省级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商于古道上实地考察了恢复建设的棣花古镇,对该地的历史文化与古建修复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撰写美文《棣花镇之谜》。本报特予刊发,以飨读者。
我发现平凹兄的家乡丹凤棣花镇,居然是一处神妙的地方。
那天我们去棣花镇考察,走进一处正在恢复的宋金古街,大约有二三百米长,两边的门面房相对而立,街面还没有油漆,泛着原木的色泽。显然修缮工程正在收尾,街道上随处可见零零散散的建筑垃圾和房屋构件。但是在主人绘声绘色的言词里,我们眼中便自然浮现出街道开张以后,铺面林立张灯结彩的繁华来。
我好像突然有了疑问,这条古街为何称为“宋金街”呢?棣花人的回答让我颇感惊讶,这条街竟始建于一千年前的宋金时期,当时绍兴十二年在这个名叫棣花的地方,发生了“宋金议和”事件,从此以棣花旁边的陈泉沟河为界,西北归金,东南属宋,也就是说宋朝把古商洛一半土地割让给了金人。可是边界两边的百姓并不理会这些限制,提篮小卖天天发生,最早这儿可能就是一个小商贩的集聚地,后来商家们看这个地方是管控的模糊地带,又平安无事有钱可赚,便搭起了茅屋商棚。宋人在宋界搭,金人在金界搭,从此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集贸市场,从此商家的吆喝声总朝着对面嚷嚷,赶集人也总喜欢去瞅对面的山货,连那金朝的母鸡也会跑到宋朝抱窝下蛋,宋朝的山羊也会溜到金国寻伴吃草。这里也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热络起来,神妙也就从此开始酝酿了。这让人想起曾经盛行一时的深圳“中英街”,但那中英街可没有这般古老,在国内的文化遗产里大概仅此一例吧。
如此妙哉,宋金街可谓天下第一街了。我于是打问有关这条街的其他遗存?应者摇头。再问古镇可有寺庙护佑?便有人手指宋金街的尽头。我顿时来了兴趣,紧走几步来到一座庙前,只见庙门很小,与乡间大户人家的院门差不多,门楣上有平凹书写的一块小匾“土地庙“。而庙里正在大兴土木,方的扁的木料和零乱的沙石,把个小小院落堆得满满当当,几个工匠正忙碌着手中的活计,却不见蓝衣灰衫的出家人。但我忽然感觉这个小庙有点特别的,平常进到庙里,迎面会是一个大殿,绕过去又是一个大殿,会呈一字型向纵深摊开。但这个小庙,迎面是两个并列对称的大殿,其实称其为“大殿”,实在是庙里只有这两个并列的殿,每殿约有三十多平方米,形制基本一致,面朝大门开着,站在殿外可见里边供奉的彩塑神像。
再上下打量,这两个“大殿”的颜色居然各异,左边的殿顶是绿色琉璃瓦,右边的殿顶是黄色琉璃瓦,似与周边的青山绿荫相互衬映,又格外地显出了差别来。我想这极可能是宋金街延伸过来的遗迹,那时两边百姓本是一朝人,生生的分为两国,但民众的信仰却是一致的。于是当地乡绅在宋金街繁华以后,便修建了这个土地庙,以镇妖辟邪护佑苍生。果然棣花人告诉我,当时这里只建了绿殿,供奉的是秦朝治水成神的李冰次子“李二郎”,祈盼能镇住丹江水患。进入明代以后,棣花人似乎依旧对金人的统治耿耿于怀,便改为供奉杨家将杨二郎的神像了。后来到了清代,棣花人又突发奇想,紧邻绿殿修建了一个供奉三国关羽的黄殿,以期用关公的神威能镇住盗匪贼寇。
天哪,在黄绿两个大殿的中间,居然还看到一方界碑,上面竟刻着“志宋金之界”五个大字,有趣的是中间还刻有一条阴线,昭示着历史曾经在此处分而治之,看来这棣花镇可真是陕西一宝呢。我于是大呼小叫起来,这方石碑是古迹还是今人的臆造?未等回答,我就看到石碑上清楚刻着“清嘉庆二十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