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介川城已被美军飞机炸成一片废墟,所有的建筑物都荡然无存,只剩下半截被炸坏的水塔。
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走出国门,同号称武装到牙齿的国际头号敌人作战,战争的惨烈可想而知。美军凭借其强大的空中优势,首先对我军阵地实施狂轰滥炸,施放烟雾弹,将白昼变成黑夜,然后在大炮、坦克的掩护下疯狂进攻。我军战士以逸待劳,凭借朝鲜多山的有利地形,构筑地下长城,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钢铁般的意志克敌制胜,二次战役以后,便将敌人打退到了“三八”线以南。
刘治国所在团在“三八线”上与敌对峙,其所在阵地铁元前线就位于“三八线”中部,阵地的最前沿就是38.19高地。团救护所紧邻团指挥所,由三条坑道组成,一条坑道将山头挖穿前后贯通,供卫生人员住宿。一条是在山包内挖“一八十”字巷形,有两个出口用于隐蔽伤员,可同时容纳三百余名伤病员。另一个坑道,只有一个洞口,洞内有两个侧洞,为野战手术室,按照团一级阶梯治疗,进行止血包扎、各种骨折损伤运输固定、输液抗休克、脏器损伤急救处理等。洞内用白布制成帐篷隔开,保持清洁。手术时用煤气灯照明,用炭火供伤员取暖。除此之外,还挖有小型辅助坑道以供炊事、储藏、便厕等。从1950年冬入朝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刘治国一直奋战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在“三八线”阵地救护所,他曾用口吸痰挽救了一个重伤员的生命,这一事迹被登载在1953年10月20日第632期的《勇士报》上。
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议》,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说他是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将军。
停战后的第一个黎明,刘治国走出坑道走上前沿阵地的山头,久久地注视着远方起伏的山峦。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旭日从东方的山凹缓缓升起,枪炮声已经沉寂,浴火过的山梁不见一草一木,只剩下一片焦土。胜利、和平,来得太不容易了。
朝鲜战争结束后,刘治国随部队继续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恢复战争创伤,重建家园。
1956年,刘治国从朝鲜回国,转业到成都国营无线电器材厂(又称四机部715厂),负责企业职工医疗体系的筹建及疾病防治工作,直到1985年离休。
老人说,不管在哪里战斗、生活,最让他忘不了的是家乡门前丹江河畔春天的青烟柳色、秋天的芦花长堤,是打谷场上的夏夜、是屋后郁郁葱葱的山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梦中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