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两个老人,正挖了洋芋回家。说明来意,老人便毫不吝啬地对我们讲起了这个村子的事。石灰岔在过去有“马家场”之称,相传汉高祖刘邦入关中西取咸阳时,一路兵马在此扎营,整修士兵,训练战马,补给粮草,后从马地沟翻山进入秦岭铺,翻过秦岭经牧护关过蓝桥至灞桥。“我也是听上辈人说的,这里很有历史呢,只不过现在石灰岔已经没有了,改名小商塬了。”老人叹息着说道。
辞谢了老人,继续往进走,越发发现了石灰岔的美,这是与城市里的灯火辉煌不同的美,也是与一些自然景点不同的美,这种美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能直通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无法拒绝的停留,也是一种无法用词语来描述的美好。相信这种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多时就会成为户外爱好者的天堂。
只是,在欣赏景色之余,总会看到一些封锁的门和长满杂草的庭院。为什么要搬出去啊,这个地方多美呢,心底传来一种声音,虽然答案也知晓。那门口贴着的仍完整的大红对联在诉说着外出者对家乡的不舍和眷恋,那尚未修到家门口的公路似乎在诉说着石灰岔人心中的无奈和盼望。
难觅年轻人身影
亲自感受一番,就会给石灰岔送上四个字,世外桃源。的确,这里的山水,这里的草木,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相得益彰,俨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这里却缺乏年轻人的身影,也缺乏了生气。
今年40多岁的马君仓是留在村里的两个年轻人之一,也是石灰岔的村主任。下午两点多,太阳火辣辣地照在田间地头,虽然老母亲早已将午饭做好,他却还在包谷地里挖洋芋,直到家里来了客人,他才放下手中的活,回到家里边吃饭边和记者闲聊了起来。“村里原来有500多口人,现在不到40口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都不愿意留下……”说起这些,他显得有些无奈。然而一说起原来的热闹,他就不自觉地兴奋起来:“以前,村里一有人过事,光村里的人都能坐十几席,还不算帮忙的。”而如今,家里有事需要帮忙的,找个人都难,不是邻居们感情疏远了,而是距离远了,从西安回来一次太不容易了。
村里有一条水泥路,然而并不能通向所有的小组。在村子的山脚下,水泥路断了,往上两个组的村民只能走一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的架子车路,多年未管护,再加上流水的冲击,路面参差不齐。听说这条架子车路也只能通到改名前的石灰岔四组,到达五组还需要爬上一个坡,其路面艰险,走得慢的需要一个小时。山脚下的村民在知晓我们要去五组时,纷纷劝说,上面已经空无一人了,去了也见不到什么。正当我们犹豫不决时,一个刚拉着一摩托车洋芋的人从山上下来,一番闲聊之后,他主动要求给我们当向导去石灰岔四组、五组。
这位向导叫杨安平,他的家在石灰岔四组。40多岁的他多年来都在陕北油田打工,妻子在黑龙口镇租了一个房子照看孩子上学。由于常年在油田工作,杨安平看起来很结实,皮肤黝黑。他告诉记者,虽然常年在外,但是家里还是种了1亩多地,主要供自家吃。以前,杨安平都是在农忙季节回来帮忙收割庄稼,待几天之后又出去了。今年,油田上活少,工资低,正好这段时间是挖洋芋的季节,他干脆就辞职回来收洋芋了。他还打算过了这段时间,到西安的胡家庙菜市场找村里的老乡,重新干一份工作。
杨安平,是我们进村后见到的第二个年轻人,年龄虽已40多岁,可比起剩下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还是正干事业的时期。如今,村里很难觅到年轻人的身影,留下更多的是年轻人匆匆的脚步和老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身影。
废弃的老屋
沿着“之”字形的山路向上攀爬着,沿路除过美丽的山间景色外,都是废弃的土屋,猪圈、鸡笼,不少门前都长满了蒿草,与这景色极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