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赵有良 通讯员 李建军 赵晓翔
编者按 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洛惠渠是我市洛南县境内的重大水利工程,它比闻名全国的河南林州红旗渠的修建还要早3年,洛惠渠是洛南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生动实践,它是洛南时代精神的见证。经过近60年的岁月磨砺,洛惠渠先后经历了多次修建,已成为洛南县城区水源的供给线,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洛河上游张坪水库的施工修建,最能见证干群当年顽强拼搏的几段雄伟工程即将被淹没。为了弘扬洛南人民勇于创新、不畏艰辛、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挖掘总结宣传洛惠渠精神正当其时,让我们重新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花谢花开,饱经沧桑岁月的洛惠渠依然发挥着灌溉之利。
在大秦岭深处的洛南县保安镇对面的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曲着一条长63公里、宽深各1.7米的人工“天河”,这条“天河”就是被洛南百姓誉之为“生命线”的洛惠渠。
伏天的清晨行走在洛惠渠的堤坝上,阳光在清澈的水面上晃眼跃动。60年的沧桑巨变,洛河水依然在洛惠渠里静静的流淌,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灌溉的作用。在流经永丰镇马洼村时,村民马金山、马民勤正在用灌渠的水浇地;流经城关街道办事处王源村时,村民高生娃、郭书民正在灌溉,听得见正挂红缨的包谷滋滋的汲水声。
提起洛惠渠,那曾是一代人永难磨灭的记忆,重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顾那段感天地泣鬼神的往事,它使人泪流满面,使人感慨万千,使人沉重得无言。当记忆的闸门渐渐打开,那段尘封了快60年的沧桑岁月便烟云雾罩般地弥漫过来,浓密得风刮不去。洛惠渠,洛南人民的“生命线”,洛南人民的骄傲。
苦难岁月
“苦瓜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洛南梁塬丘陵起伏连绵四十余里,沟壑纵横,素有“四十里梁塬七十二洼”之称,自古却是个干旱塬,几千年来,梁塬群众饱受无水之苦。由于缺水,日常吃水全靠涝池蓄集雨水。每年庄稼收成只能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百姓苦不堪言。每逢干旱的年月,村民们往往成群结队担着水桶到洛河挑水,人们行走在曲折的山沟小路上,一晌子往往只能挑一两回水。那时没有铁桶、塑料桶,用的都是木桶,有时一不小心被石头撞着,水就不停地漏掉,等担到家里时,一担水所剩无几。在挑水的路上,人们像守护风中的火苗一样守护着桶里的水,生怕有一滴洒掉。提起吃水的艰难,永丰镇白塬村70岁的董彦明老人回忆说,有年天大旱,白塬三小伙相约去15里外的洛河担水,一早上才担回两担水,在第二担水快到家门时,一小伙水担断了,两桶水白花花的全泼在了地上,悔恨之余,小伙子忍受不了这种活法,回家竟悬梁自尽了。生活的苦愁,没有水的苦焦,已经将人的精神压垮。

远眺巨龙般的盘山总干渠
“苦瓜梁塬黄柏川,人畜饮水都困难,天旱塬上干瞪眼,雨涝冲刷不得安。”这是农民诗人白学清对当时40里梁塬百姓苦难生活真实的写照。
白学清(1894-1965)是洛南县永丰镇白塬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村里成立互助组,白学清担任互助组组长。当年春季大旱,早玉米不能下种。白学清发动入组农户挖塘泥,捏泥团,在泥团中塞上玉米种子埋在地里。下种后20多天滴雨未落,可是学着他播种的36亩“泥团玉米”全部出了苗,秋后获得好收成。这年白学清在自家门口的空闲地里挖了一口涝池,蓄水200立方米,解决了次年春季全组120口人、4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1954年,村里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学清担任社主任,后又担任高级社主任,带领社员连续挖涝池44口、修塘坝4处,并在低洼处打水井10眼。为调节水源,白学清依据地势“长藤结瓜”,把涝池串连起来,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起名“二仙传道”“三马连环”“四马投塘”“五虎存羊”。并编成“二仙传道,抗旱防涝”“三马连环,不愁吃穿”“四马投塘,万石余粮”“五虎存羊,气死龙王”“山后屯兵,五谷丰登”等顺口溜,鼓励群众防旱抗旱。1959年白学清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