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县区动态  »  民生资讯

风雨沧桑洛惠渠

风雨沧桑洛惠渠

2015-07-31 09:07:53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有良 通讯员 李建军 赵晓翔

  编者按 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洛惠渠是我市洛南县境内的重大水利工程,它比闻名全国的河南林州红旗渠的修建还要早3年,洛惠渠是洛南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生动实践,它是洛南时代精神的见证。经过近60年的岁月磨砺,洛惠渠先后经历了多次修建,已成为洛南县城区水源的供给线,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洛河上游张坪水库的施工修建,最能见证干群当年顽强拼搏的几段雄伟工程即将被淹没。为了弘扬洛南人民勇于创新、不畏艰辛、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挖掘总结宣传洛惠渠精神正当其时,让我们重新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花谢花开,饱经沧桑岁月的洛惠渠依然发挥着灌溉之利。

花谢花开,饱经沧桑岁月的洛惠渠依然发挥着灌溉之利。

  在大秦岭深处的洛南县保安镇对面的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曲着一条长63公里、宽深各1.7米的人工“天河”,这条“天河”就是被洛南百姓誉之为“生命线”的洛惠渠。
  伏天的清晨行走在洛惠渠的堤坝上,阳光在清澈的水面上晃眼跃动。60年的沧桑巨变,洛河水依然在洛惠渠里静静的流淌,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灌溉的作用。在流经永丰镇马洼村时,村民马金山、马民勤正在用灌渠的水浇地;流经城关街道办事处王源村时,村民高生娃、郭书民正在灌溉,听得见正挂红缨的包谷滋滋的汲水声。
  提起洛惠渠,那曾是一代人永难磨灭的记忆,重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顾那段感天地泣鬼神的往事,它使人泪流满面,使人感慨万千,使人沉重得无言。当记忆的闸门渐渐打开,那段尘封了快60年的沧桑岁月便烟云雾罩般地弥漫过来,浓密得风刮不去。洛惠渠,洛南人民的“生命线”,洛南人民的骄傲。
  苦难岁月
  “苦瓜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洛南梁塬丘陵起伏连绵四十余里,沟壑纵横,素有“四十里梁塬七十二洼”之称,自古却是个干旱塬,几千年来,梁塬群众饱受无水之苦。由于缺水,日常吃水全靠涝池蓄集雨水。每年庄稼收成只能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百姓苦不堪言。每逢干旱的年月,村民们往往成群结队担着水桶到洛河挑水,人们行走在曲折的山沟小路上,一晌子往往只能挑一两回水。那时没有铁桶、塑料桶,用的都是木桶,有时一不小心被石头撞着,水就不停地漏掉,等担到家里时,一担水所剩无几。在挑水的路上,人们像守护风中的火苗一样守护着桶里的水,生怕有一滴洒掉。提起吃水的艰难,永丰镇白塬村70岁的董彦明老人回忆说,有年天大旱,白塬三小伙相约去15里外的洛河担水,一早上才担回两担水,在第二担水快到家门时,一小伙水担断了,两桶水白花花的全泼在了地上,悔恨之余,小伙子忍受不了这种活法,回家竟悬梁自尽了。生活的苦愁,没有水的苦焦,已经将人的精神压垮。

远眺巨龙般的盘山总干渠

远眺巨龙般的盘山总干渠

  “苦瓜梁塬黄柏川,人畜饮水都困难,天旱塬上干瞪眼,雨涝冲刷不得安。”这是农民诗人白学清对当时40里梁塬百姓苦难生活真实的写照。
  白学清(1894-1965)是洛南县永丰镇白塬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村里成立互助组,白学清担任互助组组长。当年春季大旱,早玉米不能下种。白学清发动入组农户挖塘泥,捏泥团,在泥团中塞上玉米种子埋在地里。下种后20多天滴雨未落,可是学着他播种的36亩“泥团玉米”全部出了苗,秋后获得好收成。这年白学清在自家门口的空闲地里挖了一口涝池,蓄水200立方米,解决了次年春季全组120口人、4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1954年,村里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学清担任社主任,后又担任高级社主任,带领社员连续挖涝池44口、修塘坝4处,并在低洼处打水井10眼。为调节水源,白学清依据地势“长藤结瓜”,把涝池串连起来,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起名“二仙传道”“三马连环”“四马投塘”“五虎存羊”。并编成“二仙传道,抗旱防涝”“三马连环,不愁吃穿”“四马投塘,万石余粮”“五虎存羊,气死龙王”“山后屯兵,五谷丰登”等顺口溜,鼓励群众防旱抗旱。1959年白学清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

 1/6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相关阅读
  • 贫困孤儿学费有着落了

      本报讯 (高军军 严晓锋)山阳县板岩镇王家店村卢堂明夫妇上山采药坠崖身亡、3个孩子成孤儿的悲剧,被各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家纷纷伸出援手,为这个破碎的家庭,送去希望的曙光。近日,家中的...

    时间:07-31
  • 烟农贴心人

      “采的叶子不敢暴晒”“你这要赶紧打花……”上山的路上,冯刚绳遇着地里的烟农不断地叮咛。在商州区板桥镇李家河村,从山下到山上,40多分钟的路程,他不断地指给我们看,哪块...

    时间:07-31
  • 丹凤有效保障残疾人生活

      本报讯 (樊利仁)丹凤县采取分类补贴、技能培训、社区康复、强化宣传等四项措施,不断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有效保障残疾人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营造了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丹凤县采取分类补贴的办法,...

    时间:07-31
  • 柞水打造“三农”服务平台

      本报讯 (朱恢军)柞水县积极组建农副产品营销网络,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双向流通,为农民群众提供从种到收的全方位服务,着力打造“三农”服务平台。   柞水县继续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已组...

    时间:07-31
  • 核心价值观融入商南城乡社区

      本报讯 (殷 玲 李治军)近日,在商南县城关街道办事处捉马沟社区“文明一条街”,300多名社区群众聚集一堂,聆听一个个身边的感人事迹,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这是商南县举行的以“讲文明、展家风、传...

    时间:07-31
  • 丹凤县及早动手狠抓核桃脱皮污染治理

      商洛之窗讯(陈园 通讯员 杨林)有道是: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核桃成熟的时节即将到来。丹凤县及早动手,扎实开展核桃脱皮专项治理,严防核桃脱皮作业污染河流水质,确保“一江清水...

    时间:07-30
  • 镇安为企业流动人口免费上门健康体检

      商洛之窗讯(梁亚妮)为提高企业流动人口的健康意识,7月29日,镇安县计生局组织县计生站、县流管站到午峪工业园区开展流动人口免费健康体检和生殖健康知识培训活动,受到来自富兴实业、腾飞纯净水等企业102名流...

    时间:07-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