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炸老虎嘴 1958年冬,工程进展到老虎嘴时,异常艰苦的修建遇到了难题。老虎嘴山像一个庞然大物横挡在施工队面前,因为没有工作面,加之放线难,不能按照往常的施工向前开进,只能在山顶打下粗木桩,把施工队员用绳索掉在悬崖上,施工队员凭着感觉在悬崖上一锤一锤打炮眼,数九寒天,一个工作日下来,队员的衣服出汗后又结成冰。一个月下来,大多数队员腰间都磨出了血痂,胳膊不能正常弯曲。放炮那天,看着巨大的老虎嘴瞬间垮塌,多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劈开龙山岩 1959春,施工到龙山崖时,龙山崖几乎是浑然天成的一块大巨石。打炮眼时,一锤轮下去,只能看到火星四溅,石头上只打个白碴。今年85岁的张明哲老人参加过这段施工,当时营长陶荣祖下令,昼夜决战龙山岩。张明哲将钢钎打入山顶石中,系上绳索,从空中而降,进入施工地点,一手抡锤,一手持钢钎,先在绝壁上凿出一条五寸宽工作台,然后站立在工作台上凿出炮眼,5-7人为一班,6小时换一班,经过13个昼夜的连续施工,终于在峭壁上凿下了上千个炮眼,装入了2430斤的炸药,一举爆破成功。放炮时,石块飞出4里多地,一些群众的房屋被乱石击穿。
削平鸡冠山 1959年夏,工程进展到鸡冠山,渠道要在鸡冠两侧凿出。同样需要炸山开路,但地势险要无法立脚,施工队员从山顶用绳索吊下去,借着摇摆的惯性使人能够到达工作面,赶紧抡一锤,像荡秋千一样,一个炮眼不知道要摇摆多少次,抡多少锤,才能够完成,硬是靠着顽强的毅力,才使得鸡冠山在英雄们面前俯首称臣。
抢占流沙台 1959年秋,工程进展到流沙台时,山上全是流沙,几乎白天拉走多少砂石,一个晚上的休息,砂石又填满了整个渠道,施工陷入了两难境地。拉不完的流沙,绕不开的地形,没有办法,工程实行昼夜连轴转,一个营的队员三班倒全部上,流沙清理一点,马上砌渠加盖,流沙下滑很快,清理了几天几夜,不到十来分钟,工程又被流沙覆盖,三班倒,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以几公分的单位向前挪,400多米的工程整整抢修了一个多月。现在在流沙台下,依然能看到几万方的流沙散落在那儿。
旱塬变稻田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战斗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攀岩凿壁,施工放炮,先后炮炸老虎嘴,劈开龙山岩,削平鸡冠山,巧凿神仙洞,屡经艰险,先后打通悬崖26处、峻岭29座,至1959年9月开通22.5公里盘山石渠。当年10月26日,再次动员万名劳力,开始了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开通。
1959年12月16日,洛南县委、县政府在永丰席洼工地举行通水仪式,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到会祝贺,专员郭茂生剪彩。看到洛河之水汩汩地流上了梁塬,流进了自家院子,流到了干旱的庄稼地,捧起了用生命换来的水,老百姓哭了。为了庆祝梁塬通水,群众自发组织为县政府送来“人民公仆,心系群众”锦旗,县上组织剧团在永丰刘村唱了三天大戏。洛惠渠建成通水,《陕西日报》专题报道并发社论,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了新闻纪录片。

劳模、农民诗人白学清高兴得接连赋诗:“白战太阳夜战星,洛惠渠上争英雄”。“四十里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自从洛水上了塬,幸福的生活说不完”。“洛水上了塬,旱地变水田,水田栽稻子,碾米好过年”。洛惠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洛南梁塬人民靠天吃饭的恶劣生存环境。第二年,梁塬群众在旱塬上破天荒的种出了稻子,亩产达542斤,从此打破了“四十里梁塬无水塬,想吃白米难上难”的铁律。
此后,洛惠渠又陆续经历过四次修建,省、地、县共同投资,总投工131万多个劳动日,于1960年、1976年、1979年、1993年,开凿隧道,改建、扩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改建了水西峪至黑圪瘩沟段,开凿隧道934.6米,裁弯取直,甩掉了张塬一段渗漏干渠,缩短渠道10公里;1962年,打通黑圪瘩沟至鼓楼河1826.8米隧道,并修筑了排洪配套工程,使1957年修建的鼓楼河水库死库变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