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民,洛南县原水利局局长,修建洛惠渠指挥部支部书记兼技术总负责,就是靠着他的勘查和设计,洛惠渠才得以顺利建设并圆满通水。
在县志里只查到了曹建民的名字,有关他的信息都是从当年参与修建洛惠渠的建设者口中得到的。县上决定修建洛惠渠时,他带了10多个群众先行进入现场勘察,那时在满是荆棘的山腰勘察设计,其艰苦自不用说,据参与人员说,仅勘察就几易方案,设计改过的图纸摞起来有一人多高。测量时,正值冬季,工程技术人员在冰天雪地里跋山涉水,为了在悬崖绝壁上打个记号,经常是用绳索把人捆了,然后从山顶放下去在石崖上打记号,一天打不了几个桩。饥了啃口干粮,渴了吞一口冰雪,白天跑一天,晚上回来计算到深夜,及时拿出了实测数据,给县委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修建洛惠渠时,他整天在工地跑,给许多人留下了难忘印象,说他人很凶,工程不符合标准必须返工。打钻工苦,坚硬的岩石,一天打不了几个炮眼,他亲自扛着风钻打炮眼定标准,他一天打多少眼,要求民工必须打多少眼。站在过膝的泥水里,风钻打出的石沫弄得人呼吸都困难,但在几个关键工程部位,他挺身而出,极大地带动和感染着大家。那时候物资紧缺,他经常想法设法托熟人、走关系,为工地购置粮食、生产工具、爆破器材等紧缺物资,大家都很佩服他。他是泾阳人,在洛南水务局工作到退休,后居住在泾阳。遗憾的是,当我们着手采访他时,他已于今年7月去世了。
壮士入洛
几经勘测、设计、论证,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张东任团长,书记冯培智任政委,武装部长周良才任副政委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当时抽调干部40多名、民兵3000余名,以军事编制组成洛惠渠工程战斗团,战斗团采取“三三制”,即3000人分成三个营,每营又分成三个连,每连又分成三个排,同时成立了一个直属连,战斗团主要负责施工,直属连主要负责后勤。1958年9月5日,洛惠渠工程抡起了动工修建的第一镢。
初始进驻工地的3000余人来自全县各乡,抽调的是各地的精壮劳力。那时全县划分为13个区,80个小乡。工程上工采用轮流制,每三个月一轮换,每次轮到那个区上劳时,由区上一名副职领导带队进驻。工程上工最先考虑的是伙食问题,每人每天一斤二两粮,这些粮食全由出劳所在村组承担,可以说,群众是背着干粮进驻工地的。在县志上查到,当时修建洛惠渠总投资8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1万元,社队自筹169万元,总投工131.5万个,而1958年洛南全县的财政收入才183万元。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所有干部职工每人每天节约半斤粮,全部送到工地支援洛惠渠建设。
3000人一下子进驻保安,住宿是最大的问题,大家住山崖、石庵、石洞,打土窑、搭席棚。善良淳朴的保安人家家户户腾出自己的房子,拿出自己晒粮食的席,实在腾不出地方,就腾出自家堆放杂物的柴楼,让工人们住楼上。那时候保安盘底、保安街、北湾、庙底等村子里,民工来来往往,铁锤钎子凿崖声,上下工哨子声,放炮声,震动几十里外。
开工后,战斗团提出了“大战三百天,洛水上梁塬”的口号,县委书记、县长、武装部长带头吃住在工地,武装部长周良才,身系绳索,登上悬崖,带头打眼放炮。施工人员身系绳索从山顶滑到悬崖上的目标位,然后一手持钢钎,一手轮锤,依靠双脚用力蹬峭壁,带动身体摆动,借力打钢钎,一个炮眼甚至要打几百、上千锤,打好一排排炮眼后,装上自治炸药,导入自制导火索,将导火索拉到山顶,才可以施以爆破,就是这样一点点、一点点地在悬崖上炸出一条平面,炸好平面后,才进行一点点的拓展,凿出水渠,还要保持严格的落差。
施工人员每天早6点起床,晚8点收工,吃的糁子糊汤、玉米饼子馍、杂面,他们逢山凿石,遇沟架渡槽,斩荆棘、碎大石,依靠双手苦苦支撑,一米一米艰难向前推进。 施工中炸药少,群众就用硝铵、木炭炒制。没有导火索,就用棉纸包上黑火药当做导火索。制这样的导火索是一项技术活,黑火药放得多了引爆时间短,容易造成放炮的人还没跑离就起爆,黑火药放得少了,容易断火,导致哑炮,这些都要靠群众自己摸索。有很多时候,炸药没有了,但为了保证进度不停工,群众就采用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即先用木炭火烧石面,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激冲,使热石受冷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