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治理抓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集中整治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美化净化等基础工作,建成一批垃圾池、垃圾堆放场、人工湿地等环卫设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美丽乡村安全饮水受益人数、集中供水受益人口达到100%,有线电视或广播电视“户户通”信号入户率达90%以上,手机信号覆盖率达85%以上;各村主干道全部硬化,路面进行了平整,主要出入口设置了交通导示牌,有特色游步道,方便游客游览、通行。同时,深入推进绿色商南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森林村庄;严格按照畜禽养殖适养区、限养区、禁养区等有关规定,严格畜禽养殖规划选址前置审批,积极推广循环发展模式,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发生。
强化宣传抓民风。按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民风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各村高标准建设农家书屋、广播室、公共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每月至少放映1场电影,确保“文化大餐”能够及时送到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广泛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儿媳、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持续开展“善行义举榜”评定活动,让群众身边的典型事迹、本乡本土的凡人善举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榜样;组建乡贤文化队伍,挖掘整理历史、民俗文化,编排文艺活动,实行常态演出,不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公示栏、宣传牌、文化墙等载体,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等主题,精心打造“文明一条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引导鼓励各示范村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在遏制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强化保障抓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县级包抓领导把建设任务拿在手上、放在心上,坚持每周至少赴现场1次,发现问题在现场,解决问题在一线,强力推进任务落实;各镇党委、政府和包扶部门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职责,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制定“任务表”、细化“节点表”、列出“时间表”、划好“路线图”、明确“责任人”,确保“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积极探索资金投入机制,县财政设立20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资金,各部门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小流域治理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上;创新“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开发运作模式和“政府+公司+农户”的利益分成模式,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景点建设、产业发展等,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创新长效管护机制,围绕产权明晰化、服务社会化、保洁长效化的目标,建立完善适应农村生产生活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科学管理促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可持续发展。(撰稿:田俊 陈晓博 孙传卿 摄影:石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