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可观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花卉植物博览园“西部花都”,体验中国南北文化交融带上的边塞风情“宋金边城”,欣赏具有江南水乡风情的“荷塘月色”,探寻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的原形地清风老街,参观被称为当代文化人的朝圣地和灵感激发地的平凹艺苑。这是一个撒落了一地诗词散文、在历史长河里熠熠闪光的文化名镇,又是一个宋金在此鏖战、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中原突围转战的厚重的历史之镇。如今,这里千亩荷塘碧叶遮天,西部花都竞相争艳,宋金边城风光再现,清风街上书香扑面,更是一个让人倍加留恋的地方。
棣花老街展现的浓浓年味
春节对于不同人而言,有不同的意义。它是记忆中期待已久的新衣服,是握在手里舍不得花的压岁钱,是一桌飘香的饭菜,更是一家人团圆的浓浓亲情。再看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的棣花人怎样描述着对年的期盼:“你看现在我们这里发展的多好,啥都不愁,就等着娃们回来,一家人吃吃喝喝,又说又笑。”
农历腊月十九(1月16日),正逢棣花集,一行人穿梭在热闹的集市上,放眼望去,长长的街道上挤满了赶集的人。菜摊、肉摊、水果摊、杂货摊、电器铺子、超市等各种商家前没有一点可以站立的空隙,更不用说灯笼和春联这些带有浓浓年味的物品十分热销。“年就是越麻烦越好,买鸡、鱼、牛肉、猪肉……啥都要买。”这是73岁的魏雄娃对于年的理解。“过去的人都可怜,过春节吃上一碗米饭就萝卜,已经是很享福的了,家家户户什么都不缺,想买啥买啥,大家都想着越丰富越好。”魏雄娃说。
在一个简易的红色帐篷下,一个中年理发师正在给一个老人理发,旁边坐着五六个等候的老人,其中一个就是魏雄娃。一说起过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理发是年前准备的一件大事,老一辈人就有讲究,正月不出不理发,大家都是挤着年前来把发一理。”“我们这里还有添碗的习俗,每年过年添些碗,数量必须是双数,希只鸡,望来年添福添寿。一会我就要去买呀。”老人笑着说道。“过年还有社火表演,我们这里的社火特别好看,到时你也来一起看。”热情的大爷邀请着外地来的客人。向前走着,发现一大堆人围成了一个圈,我们带着好奇心看了一会,才知道大家都是等着买鸡。“现在过年每家至少买两只鸡,这个人是陈家沟的,鸡都是他散养的,好得很。”热心群众解答着记者的疑问。卖鸡的人叫陈榜劳,是棣花镇陈家沟人,附近群众都知道鸡是他在山上放养的,所以争先恐后购买。“我这鸡就不愁卖,就年前这段时间,都卖了上万元了。”陈榜劳乐呵呵地说。陈榜劳今年55岁,有3个女儿,老大老二嫁到了西安,老三也在西安打工,他的妻子在西安给大女儿看娃,除了每年10月份做网购的女儿十分忙碌时,他去帮忙一段时间,基本都是一个人呆在家里。“我在家里没事干,就承包了山上的一片地养鸡,政府政策好,把农民的地高价租回去,承包时又低价租给农民。”陈榜劳说。他的妻子和小女儿前几天刚回家,小女儿很长时间没回来了,看到家乡的变化甚是惊喜,漫山遍野的葡萄树,附近还有樱桃园和核桃园,绕山的自行车道、亭子、葡萄酒庄等都让她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我女儿前几天还告诉我,她给西安的同事说她是棣花人,大家都称赞呢,说棣,一花是个好地方,他们都要来玩。”陈榜劳骄傲地说着。陈榜劳还低声告诉记者,一会准备去换些新钱,过年给外孙发压岁钱,3个娃,每人500元。“十几年前还是5元10元呢,你看现在生活多好。”他说。
李昱澎是土生土长的棣花人,如今在棣花镇政府上班,对于春节他也有自己的感触。“小时候过春节,不像现在村里有路灯,一到除夕晚上,小孩子都会提着家长用纸糊的灯笼在村子里转,村庄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红光,特别漂亮。”李昱澎说,“初一吃饺子时,父母总会包些分分钱,谁吃到了就说明谁有福气。”今年30出头的他,仍对春节有着浓浓的期盼,“那些小时候的玩伴,现在都在外地生活,他们的孩子也都跟着父母在外面,过年时,大家都会回来,很多人聚在一起,非常热闹。”对于李昱澎而言,春节就是一份和亲人、朋友团聚的浓浓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