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镇安县

镇安这两年:生猛的脱贫攻坚战

镇安这两年:生猛的脱贫攻坚战

2018-07-20

来源: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地均人均产值双双飙升几十倍 仅剩数百人的村庄千余人规模回流

镇安这两年:生猛的脱贫攻坚战

  本报记者 赵有良 于志兵 胡蝶 张雯靓 田琳

  远离县城、群山掩映的小村寂静了多年,村民们守着贫瘠的土地种植玉米、土豆,辛苦劳作,深度贫困。

  疾风骤雨般的脱贫攻坚战一洗积年的贫困——两年来,山村土地年产值由三四百元增至最高2万元;单位人力年产值则由500元增至最高4.7万元;只剩下数百留守人口的小村,两年回流了1000名青壮劳动力。小村从深度贫困中苏醒过来。

  小村庙沟的发展,是镇安县脱贫腾飞的一个缩影。小城镇安,在脱贫攻坚之际正在嬗变。

  小村在苏醒

  庙沟,被群山掩在深处的普通山村,距离县城47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645户2339人,全村土地2702亩(另有林地4705亩)。山大,沟深,人少,地薄。

  小村传统产业是种植玉米、土豆、小麦及少许养殖业,在极其落后的生产模式下,山村经济原地推磨转圈。

  一组脱贫前的数据显示了它的贫困程度:土地平均亩产值是200至400元。人们也曾试图改变,尝试了小麦、核桃、板栗等多种经营,但因生产方式过于落后原始,平均亩产值始终没能冲破400元“峰值”。因为深度贫困,人们纷纷选择背井离乡,2300多人的村庄,外出谋生的竟达1818人,数百留守人员每年只能创造大约30万元产值,人均500元。 两年前,小村启动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把先进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植入到传统资源中,以宁商协作为代表的各路支持力量,在资金、技术、发展思路等各个层面对山村进行了扶持帮助。

  庙沟村脱贫,首先拿效率低下的传统产业开刀:科学管理、新型技术被植入,自生自灭的种植手段被精耕细作科学管理替代,土地产值迅速增加,达到了每亩800-1000元;村里流转了1050亩土地,发展了三大主导产业,分别为油用牡丹、桑蚕园和食用菌项目。

  油用牡丹刚刚起步,5年后才能见效;450亩的桑蚕园每亩平均产值3000元以上;而200亩的食用菌平均亩产值1.5万-2万元。新经济模式下,100人的蚕桑园管理团队,一年可以利用有限的人力和少量土地轻松创造470万元的产值。

  粗略估算,短短两年内,这里香菇项目土地产值是脱贫前的50倍,桑蚕项目的人均产值则是脱贫前的近百倍。即便算上所有项目,地均人均产值也都飙升了数十倍,乡村振兴端倪初露。

  记者按照一家五口人两个劳动力的状况粗略概算了一笔账:当地人均0.83亩土地,在效率得到提高后,计算上土地流转的收入,节省出的劳动力务工收入,五口之家的总收入普遍可以达到4万元。

  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导致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农村人口大量回流。原本外出务工的1818人迅速回流了1000多人,这其中还包括不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这些生力军的加入,让小村经济发展有了后续的人才支持,小村一下子有了生气。

  如今站在村中,放眼望去,一派忙碌景象。乡村开始苏醒和振兴。

  产业在绽放

  放眼庙沟村所在的大坪镇,更具气势的脱贫攻坚战正在展开。

  该镇副镇长何平告诉记者,大坪镇距县城56公里,全镇人口1.9万人,下辖12个村中有8个贫困村,贫困人口3560人。

  今年年底前,全镇12个村、总面积137平方公里的区域即将脱贫。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现代农业设施完备、通村公路全面覆盖、电力通讯畅通、金融服务网面便捷的新农村。

  大坪镇启动的宏大脱贫计划有几项。盘整精耕现有的土地,重点突出发展现代农业。

  当地比较突出的产业类别第一是食用菌:全镇规划了240万袋香菇,分布在7个村,连带贫困户465户,每户每年通过食用菌能增收5000元;第二是密植良桑3500亩,通过小蚕共育、养蚕工厂、蚕桑种植基地连带贫困户,覆盖了10个村35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收入在1500元以上;第三是发展2120亩油用牡丹,带动贫困户88户;还有1800亩中药材产业,带动贫困户192户,户均收入2000元以上。

  据悉,庙沟村在当地8个贫困村属于中上游水平。

  记者走访发现,现代农业园区正成为当地大力发展的龙头产业,他们选择将产业集中管理,寻求规模效应和深化精细管理,大坪镇和庙沟村两年之间新增的规模经济体,其实都是现代化运作技巧的结果。以庙沟村香菇产业为例,当地政府投资、能人大户帮带、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积极参与,将大棚集中管理,并在管理手段、市场销售上步调一致,寻求整体效果。

  集中管理的大棚,让高效精细的管理得以实现。同样的香菇,即便外形、大小看似一模一样,因为采摘时间的细微不同,价格却可以相差一倍之多,精细管理带来的增值空间非常大。

  在产业脱贫的同时,当地实施了搬迁扶贫、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脱贫“组合拳”,结合兜底扶贫拾遗补缺,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产业扶持的硬件软件上同步发力。

  在产业培植上,当地选择并非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维持科学管理的传统产业,同时突出错位布局的新兴产业,在不同区域因势培育特色产业:龙池的烤烟、庙沟的香菇、三义的葛根、小河子的蚕桑、凤凰的牡丹、红旗的中药材、岩屋的魔芋……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脱贫正攻坚

  脱贫攻坚是一次战斗,现在正是镇安县战斗的高潮。

  镇安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05万户、6.18万人。在脱贫工作中,镇安突出“异地搬迁挪穷窝、产业扶贫拔穷根”的理念,深入推进脱贫工程,两年来,全县脱贫39171户、14848人,贫困发生率从25.2%降到了19.17%。

  镇安的扶贫资源和财力没有全线大军压上,而是将贫困人口分类,引导一批拥有自我脱贫能力的人,兜底一批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群,“三带四联”一批基础不强的贫困户。

  脱贫的中坚力量之一是具有较强执行力的基层干部,然而,农村日常工作牵扯了他们过多的精力,这个问题成为农村脱贫工作的一块短板。镇安县探索了一个妙招,高效地进行了补强——2018年4月初,当地开始实行“中心户长制度”。

  云盖寺镇岩湾村村支书尹登龙告诉记者,该村1112户3337人,贫困户226户674人,脱贫工作任务很重。然而,当地村干部只有区区7人,要协调村里日常事务,还要主抓产业发展,力量捉襟见肘。同时,作为补充的村民小组长力量也不足,不仅人数只有12人,其中一部分人本身还面临脱贫的问题。

  当地以民选中心户长的模式打开了局面,中心户长由村民投票产生,一人负责20户左右人家的日常事务协调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产业带动员等。中心户长每年2次进行评分,基础分数50分,在基础分数上进行加分,达到100分可在当地的爱心超市以物代钱的方式奖励,此举让村干部可以腾出手全力完成脱贫重点任务。

  在产业扶持中,当地还根据脱贫需要积极开发特色产业。云盖寺镇从今年3月份起与龙头企业合作,利用当地千年红豆杉古树和古镇名寺等旅游资源,以红豆杉生态博览园为核心,打造全域旅游红豆杉氧吧特色小镇。在已建成的红豆杉生态博览园里,有红豆杉苗木展示区、水培温室展示区、盆景展示区,附近的村民在红豆杉育苗棚里锄草、松土、浇水,一天务工可收入80元。

  岩湾村有80多名村民在红豆杉产业园区务工,村里有了红豆杉种植基地,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每年可以获得800到1000元的土地流转金,还可通过入园务工在家门口摆脱贫困。最重要的是,链接着贫困户利益的红豆杉种植周期非常长,五六年后有长期稳定的收益,相当于一个“绿色的银行”。

  未雨先绸缪

  经过本轮的发展洗礼,镇安县基层干部的知识面和眼界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这要得益于和脱贫攻坚战同步进行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基层村干部的产业技能培训,一边探索一边学习,让基层充满了能人,能人的带动力量不可小觑。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庙沟村的香菇产业是其中效益最明显的产业。然而村支部书记瑚世伟算账的时候,并未有扩大香菇的种植计划。他的眼光,盯着一些更有后劲、更能实现区域经济循环、更可以自我保障的新兴产业。

  这些村干部,开始试图自己控制自己的产业风险:“我们已经注意到了,香菇种植确实面广人多,盘子越大我们把控风险的能力越弱,把不准的区域更需要有忧患意识。尽管这个产业我们获益很大,但必须时刻警惕,做到火中取栗不伤手。”

  据介绍,考虑到香菇产业的市场风险,庙沟村打算限制产能,并且将进行品种调节。

  这只是短期计划,他们还有长期计划。那就是把外围庞大的香菇产业和自己全力推进的蚕桑产业融合,在产业链上下游做服务,实现产业资源利益循环。

  据介绍,香菇种植加工分五大环节——菌棒加工、冷链、烘干、养菌区域、废棒碳化。目前,商洛地区对菌棒的需求量极大,而蚕桑产业中,桑枝杆可以作为生产食用菌菌棒的原料。他们的设想是,用蚕桑园的副产品批量生产菌棒,先在这个市场赚取利益,之后再回收菌棒,碳化后用于制作活性炭,就势将废旧原料转化为另外一种新产品。

  目前,当地做活性炭的工厂正在建设,2018年底就能投入使用,不仅不会产生农业垃圾,而且产业形成利益、资源循环。此外,种植的桑树15年后不再生长桑叶,他们计划下延产业链,用这些资源再培育一个景观性盆栽和根雕艺术产业。

  人才的培养和新理念的萌生,是镇安脱贫两年来,一个巨大的成果。

  • 相关阅读
  • 浦口区青年扶贫专项关爱基金捐助活动在镇安举行

      本报讯(记者董楠)8月27日,2018年度“浦口区——镇安县青年扶贫专项关爱基金”捐助活动在镇安举行,共青团浦口区委一行六人来到镇安调研走访。这是南京市浦口区团委、浦口区青年商会与共青团...

    时间:08-29
  • 镇安“周末大课堂”助推脱贫摘帽

      本报讯(陈风军 项力军 杨芸)镇安主动应对精准摘帽新形式、新变化,精心开办“周末大课堂”,对脱贫信心不足、发展产业无技术等贫困对象进行面对面培训,切实增强贫困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实现...

    时间:08-28
  • 镇安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达标认定

      本报讯(胡娟 见习记者 田琳)近日,镇安县通过四查四看,自查开展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达标认定。   查集中安置点硬件设施达标情况,看集中安置项目是否取得《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竣工验...

    时间:08-27
  • 镇安上半年多项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

      本报讯(见习记者 田琳)今年以来,镇安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向好、结构趋优、活力增强”的态势...

    时间:08-24
  • 镇安广场文化又添新内容

      本报讯(赵华军)8月19日晚,镇安县城中心广场皓月当空,阵阵凉风,西北角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吸引来了数以千计的居民前来纳凉和观看。镇安县快乐天使教育培训中心正在这里举行第四期汇报演出,节目包括钢琴...

    时间:08-22
  • 镇安表彰命名首批脱贫攻坚红旗村

      村支书工作报酬每月上调五百元  本报讯(通讯员 谢云涛)由于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优异成绩,镇安县15个村被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表彰命名为全县第一批“脱贫攻坚红旗村”。在保持“红旗村”荣誉...

    时间:08-22
  • 镇安提升便民服务“速度”和“温度”

      本报讯(张 玲)“谢谢你!谢谢你!没有身份证我就没法工作了,耽误你的休息时间,真不好意思。”8月14日12时许,在外地工作的镇安县高峰镇居民高某因身份证丢失,请假返回当地派出所补办证件,恰逢派出...

    时间:08-21
  • 镇安农业执法创新实施“四式服务”

      本报讯(陈维智)镇安县农业行政执法从转变执法理念入手,把案件查处从过去简单的“处罚型”向“整改服务型”过渡,创新实施“四式服务”模式。   创新方法,推行“主动式&...

    时间:08-21
  • 镇安“四股并跑”让短板变样板

      本报讯(记者 李敏)按照省委第八巡视组要求,8月20日,市委常委班子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结合巡视反馈指出的问题和建议,认真自查、深刻反思、剖析根源、提出对策,确保巡视整改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市委...

    时间:08-21
  • 镇安培训初级职业农民189名

      本报讯(夏泽梅)日前,初级职业农民、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余之超高兴地说:“通过在农广校培训后,我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给自己定义的就是农民,蛮干型的,现在我感觉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

    时间:08-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