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镇安县

红光村的变迁路

2022-12-02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本报通讯员 柯贤喜 辛恒卫

  观察时代之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角。解析时代之变,可以透过一个乡村的变迁看时代的发展。

  近日,笔者穿山越岭,来到地处镇安县北阳山深处海拔1200多米的茅坪回族镇红光村,在一片片田野、一坡坡牛羊、一阵阵欢笑中,寻找这个昔日贫困偏远的回族村庄蜕变的缘由。

大道进村庄

  山高气寒,是为高山,地处海拔1200多米的红光村名副其实。

  从县城出发到村子近2个半小时车程,全是蜿蜒曲折的道路。

  来到村民王明亮家时,51岁的他正在院子里坐着晒太阳。身后是并排矗立着一栋漂亮楼房和一座土木结构的瓦房,默默地讲述着这个家庭的变化。

  王明亮告诉笔者,过去红光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穷的原因一个是路难走,一个是吃水难。

  “16岁时我第一次背洋芋到集镇上去卖,一趟走20多里,一来一往要大半天时间,80斤洋芋只卖了三块四角钱,吃水要到1里外的水井去挑,用水量大的时候还要起早排队,一上午挑两桶水。”

  1995年,红光村启动了通村路修建工作,王明亮内心无比激动。“盼了多少年才盼来修公路,村里男女老少都很激动,大家一起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干苦干2个多月,终于打通了入村的土路。”

  2006年,村上抢抓乡村道路硬化工程政策机遇,将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2018年,通过实施通村道路提升工程,硬化了另外一条直通村内的水泥公路。再后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红光村硬化了通组路、院落路、入户路。

  在修通道路的同时,村民饮水不便的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村上先后寻找了多处水源,建设了干净的蓄水池,为家家户户拉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彻底告别了往昔吃水人背肩挑的日子。2017年,红光村还拉上了网络,群众通过上网,可以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产业遍地兴

  通村路修好了,日常吃水便捷了,红光村的产业发展也迈上了快车道。

  夕阳下,回族村民魏正宏坐在山头静静地看着山下的房子与牛羊,心里踏实而幸福。“我养了5头牛、30多只羊,再加上栽了10多亩烤烟,收入还是可以的。”谈起自家产业,魏正宏侃侃而谈。

  红光村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肥力差,发展规模化种植难度较大,但境内北阳山千亩天然牧场的牧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有天然优势。红光村依托这一优势,先后在村内新建牛羊圈舍54间、改造圈舍96间,建设标准化青贮池56个,村“两委”干部引导村民养殖利木赞、西门塔尔、夏洛莱等3个品种牛1200多头,养殖白山羊1700多只,带动了全村260多户群众发展养殖业。同时,在畜牧产品的加工销售上,村上的俊翔公司注册了“伊兰妹妹”等商标出售本地牛肉干,吸纳本镇抖音、快手网红主播3名,带货销售牛羊肉食品,形成了牛羊肉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产业链。2021年,仅养殖业一项人均收入3000多元。

  红光村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之外,还注重打造劳务品牌,结合民族实际,创立了“安业清真”劳务品牌,全村80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中,仅在西安就开办民族餐饮门店130家,从事清真餐饮行业的就达500多人,年创劳务收入突破千万元。

  “我们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发展产业,让他们持续增收有保障,实现了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8万元,今年我们村上还种了300多亩烤烟,预计人均收入增长10%以上。”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马云学说。

村容变漂亮

  去年9月以来,红光村路面整修、厕所革命、庭院改造、村庄清洁行动“战役”全面打响,红光村村民马正明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过去的红光村,看上去可没现在这么让人舒心。”马正明是个爱干净的人,但环境卫生跟不上村子的发展,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改变的契机很快就来了。

  红光村以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契机,围绕“六清、六治、六无”三个重点,从村委会周边入户,全面清除脏乱差,扎实推进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马正明积极参与。“不仅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我还动员左邻右舍一起干。”

  如今,除了人居环境整洁,该村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设置垃圾点收集点20个、垃圾收集桶110多个、垃圾收集车1台,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

振兴劲头足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红光村认真落实“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在村内实施片区化治理,在片区内开展常态化评比晾晒活动,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同时,也激发村民参与建设家乡的热情。

  傍晚,红光村基层社会治理超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马博家获得‘卫生星’,可以兑换一桶食用油。王付强全家获得的‘上进星’,可以兑换一袋大米。”

  村民的积分来自评比,由片区党员牵头,组长片长负责,评比的标准就是村民日常参与村庄事务、环境整治美化、弘扬传统美德等行为表现。通过评比晾晒、积分奖励,村民“主人翁”意识逐步树立,争先进、做榜样人的多了,相互比、互相学,共创文明和谐美丽的文明新风在红光村悄然形成。

  今日红光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凝聚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合力和振兴人气,在由小康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转变、发展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群众的生活必定会越来越红火。

  • 相关阅读
  • 镇安县5.6万亩富硒魔芋喜获丰收

      本报讯 (通讯员 陈绪荣)“今年天旱,别的农作物都不同程度受旱,我们朝阳村海拔高,种的富硒魔芋产量基本稳定,家家收入都能过万元。”近日,正是魔芋秋冬收挖管护的关键时期,在镇安县木王镇朝阳村的...

    时间:12-02
  • 镇安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

      本报讯 (通讯员 陈风军 朱小双)今年以来,镇安县聚焦全市“一都四区”和“双对标、双50”战略目标,全力打造“一厅四地”,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到76....

    时间:11-30
  • 西川村 一川山水靓四季

      文/图 本报通讯员 张水生 王 磊  西川村油菜花开(资料图)  水稻秧田(资料图)  近年来,镇安县月河镇西川村以“孝义西川、宜居西川”为目标,立足自然禀赋优势,把培育富民增收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

    时间:11-29
  • 脱贫巨变谱写木王振兴新篇章

      本报通讯员 白 婷  木王集镇全景  木王镇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  米粮寺村黄颡鱼养殖场  木王镇瑞泰恒丰香菇厂农户正在分拣香菇  木王镇移民搬迁安置社区  近年来,镇安县木王镇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始终...

    时间:11-28
  • 镇安城区建成5套自动气象站

      本报讯 (通讯员 蔡江萍)近日,镇安县新城社区城市安全保障自动气象站建成。自此,城区5套自动气象站全部完成,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了全县应对暴雨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

    时间:11-28
  • 岩湾社区入选省级“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

      本报讯 (通讯员 郭 磊 杨丽华)近日,镇安县云盖寺镇岩湾社区入选陕西省“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名单,该社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岩湾社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该社区...

    时间:11-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