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侯兴华 刘 钊)近年来,镇安县以林长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体系,通过创新“护绿、扩绿、兴绿”立体化治理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县级统领筑根基,多维联动强担当。镇安县委书记扛牢“第一总林长”职责,创新建立“三单两函”责任清单机制,推行“林长+警长+检察长”协同执法模式。2024年以来,县级林长已巡林6次,带动三级林长开展巡查超1万人次,高效化解涉林矛盾50多起。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6起,设立297株古树名木“一树一档”,成功拔除2个松材线虫病疫点,森林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40%,筑牢了秦岭生态安全屏障。
镇域创新激活力,科技赋能提效能。云盖寺镇创新构建“二长三员”网格管理体系,将26.54万亩林地划分为七大管护单元,配备专职护林员、网格员与警务人员,实现天上看、地上巡、网上管的全方位监管,借助无人机巡航、红外监测等智慧手段,管护效率提升12%。针对1564亩历史遗留矿山,创新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实施生态修复,昔日的“生态伤疤”变身绿意盎然的景观带。如今,云盖寺镇森林覆盖率跃升至87.64%,建成12处乡村公园,培育魔芋种植、林麝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560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产业振兴”的特色之路。
村社示范促转化,产业融合惠民生。回龙镇双龙村以村级林长为纽带,将20年树龄的老化核桃林改造为3000亩优质樱桃园。通过土地改良、智能滴灌等技术升级,预计亩均收益提升6倍。该项目不仅改善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更催生出休闲采摘、生态研学等新业态。如今,樱桃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8000元。这种“低效林改造+复合业态”的发展模式,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镇安县三级林长制已形成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营造林11.8万亩,城乡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6%、48%,林业总产值突破5.7亿元。当地率先推出全省首批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创新开发全市首个林业碳汇项目,让沉睡的森林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