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宋选源
连日来,在柞水县下梁镇胜利村,一把把小板凳围出的充满烟火气的交流空间——院落会,正悄然成为拉近干群关系、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镇、村干部和村民围坐一起,唠家常、说民意、谋良策、话振兴,现场气氛热烈。
“过去,政策宣传往往依赖文件,内容晦涩难懂,群众参与度不高。如今,干部坐在村民身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医保报销、养老保险、乡村振兴等政策,我们听懂了,也就能记到心里。”村民邓以青高兴地说。
5月15日,在邓以青的院子里,胜利村党支部书记程永鹏拿着宣传手册,为村民详细解读医保报销流程:“大伙看病住院,现在都是一站式报销,只要在规定的医院就能按比例报销,就像给咱的健康上了份保险。”随后,村民你一言我一语,提出各自的疑问,干部一一进行耐心解答,原本复杂的政策变得清晰明了。通过院落会,切实提升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同时也为政策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公路沿线粉尘比较大,能不能对接企业让他们定时定点安排洒水车洒水和工人清理”“能不能多组织些技术培训,让我们学会如何嫁接板栗、核桃,这样每天起码有事情干”……
在院落会上,村民你一言、我一语,道出生活中的难题与期待。村民张先进反映:“近期天气干旱少雨,自来水供应不足,影响了我们正常用水,村上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一下?”会后,村委会迅速行动,积极与县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配套资金,很快修好了截水坝,保障了76户260人的饮水安全。今年以来,胜利村通过院落会收集群众意见12条,解决民生实事5个,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村里的闲置大棚,我觉得可以利用起来,比如种植香菇、蔬菜等,这样可以给村集体和村民增加一些收入。”去年的一场院落会上,村民邓宗平建议。会后,村“两委”经过实地考察、反复论证,探索出“党支部+集体主导+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成功盘活村里闲置的大棚,引入香菇种植,还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和种植大户就大棚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指导。
如今,8户村民参与香菇种植产业,人均年增收1.5万多元。曾经无人问津的闲置大棚,如今成为村民增收的新引擎。通过院落会的议事协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从过去的旁观者变成如今的参与者、推动者。
此外,胜利村以院落会为载体,邀请德高望重的乡贤参与,倾听群众诉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曾经那些“家庭纠纷不愿讲、邻里纠纷不好讲、矛盾升级不敢讲”的难题,在院落会上迎刃而解。今年以来,通过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件,院落会也因此成为群众心中解开心结的“暖心会”。
“从政策传递到民意收集,从议事协商到矛盾化解,院落会已成为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干群沟通的桥梁,更是凝聚乡村发展合力的纽带。”程永鹏说,“胜利村将持续深化院落会机制,丰富形式与内容,让乡村治理更有效、人民群众更幸福、社会发展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