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浩 屈睿 王欢 张奇
近年来,商洛立足资源禀赋,以“小木耳、大产业”为引领,持续拓展“菌果药畜茶酒”特色产业规模量级,做强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着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特色农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月的柞水,山花烂漫,春色正浓。走进小岭镇金米村,一排排整齐的智能木耳连栋大棚里,300万袋春木耳已经挂袋,生机勃勃,长势良好,技术员正在给农户培训科管技术。
“早上浇两遍水,晚上基本就是浇三遍水。浇完水以后,每天中午咱们都要通风,太阳大的时候要把遮阳网盖一盖。”柞水县木耳办技术员咸年凤说。
田间里,农户正在忙着栽种地栽木耳,一幅乡村美、产业强的画卷徐徐展开。
金米村木耳种植户陈庆勇说:“像喷淋、技术等,村上几乎是全力支持。后面的销路,村上也帮忙联系。前后3个月,除了把成本啥去掉,也能挣个两万来块钱。”
近年来,柞水县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开发出木耳酱、木耳啤酒、木耳超微粉等多种产品,有力促进了木耳产业全链条发展。
在丹江源头的商州区三岔河镇,绿色智慧渔业工厂的鱼池中,金鳟、虹鳟等冷水鱼在智能调控的水体环境里自在畅游。通过跟鱼儿一起游动的“仿生鱼”传回的实时采集数据,配合移动轨迹分析模型,让每条鱼的生长状态尽在掌握。
“国渔绿色智慧渔业工厂今年从波兰进口了5万只虹鳟三倍体鱼卵,孵化率达98%,目前所有鱼苗已经开口吃料。我们今年将继续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秦岭细鳞鲑的繁育工作,这有利于推进商洛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同时,我们利用园区的现代化设施装备,加快推进秦岭细鳞鲑的商业化步伐。”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说。
商洛冷泉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现代渔业绿色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商州区国渔生态智慧产业园、镇安鲤跃智慧三产融合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市有养殖基地180多个、苗种繁育基地6个,水产品产量11756吨,渔业经济总产值5.67亿元。其中,冷水鱼产量5091吨,位居全省第一。冷水鱼产业已崛起为商洛特色优势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茶山吐翠,茶园飘香。在商南县富水镇茶海公园,满眼葱绿,茶树上长满嫩绿的鲜叶,采茶工正在忙着采摘春茶。
为加速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商南县积极引进试种新品种。经过几年试种,“陕茶一号”、龙井43、安吉白茶等抗旱抗寒、抗病虫害能力强,发芽早且芽叶大小均匀的一批适于制作高档茶叶的新品种开始在全县推广。
“在新技术应用上,我们公司今年投资了8000多万元,新建了数字化绿茶初制加工厂,这目前在陕西来说也是唯一的一家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的绿茶初制加工厂,它的全过程都由数字控制,确保了我们产品品质的稳定。”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经理刘保柱说。
如今,依托重点项目建设,商南县建成4A级景区茶海公园、3A级景区北茶小镇,打造了多条旅游线路,开发出“茶旅+康养+民宿+研学”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一片片绿叶子成为联农带农富农的“金叶子”。
到2024年底,我市核桃和板栗产量分别为11.57万吨和3.3万吨,保持全省第一;食用菌产量8.15万吨,中药材产量23.54万吨,茶叶产量4699吨,发展供港蔬菜基地2.22万亩。商南茶叶、洛南红仁核桃、柞水黑木耳、镇安大板栗荣获国家“气候好产品”称号,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达到91个,以“土特产”为主角的乡村特色产业正成为农民的“金饭碗”、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