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伶警告他,把“那些变态的东西,控制在柜子里面就好了”,不然,她就翻脸。
直到去年10月,余燕伶被学校派往澳门学习,伊恩才把锁在柜子里好几年的领袖画像拿去裱了装框,挂在书房里。
在完整地挂好后,伊恩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里。他的一位在当地宣传部门任职的朋友对这条微博表示了赞同。这令伊恩很高兴,他觉得“只要领导高兴就好”。伊恩的微信头像,用的是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雷锋。“看到头像,就容易对我产生好感,因为他是榜样。”
当然,伊恩并不满足只是看到他们的画像而已,他更愿意一睹这些领袖的遗容。在此之前,伊恩踏足俄罗期、朝鲜、越南、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去看看这些领袖。
在此过程中,也有令伊恩不高兴的事情。他觉得大家都太假装了。“进去之前,还哈哈哈地笑个不停,一进去之后就假装不说话,低着头,很悲伤的样子,出来后,又哈哈哈地笑了。”伊恩说。
也就是在游历这些国家的过程中,伊恩收集了各个国家的红色歌曲。他学会的第一首红歌是还未解体的苏联国歌。《社会主义好》则是他学会的第三首红歌,也是他学会的中国第一首红歌。
2013年元旦,余燕伶回到家中,看到这个房间后,有些生气,她向伊恩下了最后通牒,在她从澳门修学回来后,她不想再在这个房间里见到这些“变态的东西”。
如今,伊恩的期限只剩半年。
“那怎么办?撤下来吗?”我问。
“放心,我会说服她。”他做了个鬼脸。
“为什么收集这些东西?”
“讽刺。”伊恩边收拾柜子里的东西边回头,淡淡地回了两个字。
爱上社会主义
伊恩,1978年出生于英国。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宣告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逐渐从第二波唱红歌的日子里解放出来,奔向经济建设。
一年后,伊恩不喜欢的撒切尔夫人赢得大选,成为首相。执政后,撒切尔夫人对当时盛行社会主义的英国进行改革,打破了英国式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比如,废除了为上学孩子提供免费牛奶的福利政策。伊恩是这种政策废除后直接“受害者”。
伊恩从小就表现出了跟同龄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小时候,他对游戏从来不感兴趣,反倒是对国际新闻充满了好奇。虽然很多时候,他也不是看得很懂。
在“资本主义国家”长大的伊恩,对社会主义的一切都充满了想象。他总觉得,世界的另一头“一定很美好”。
为了了解世界,伊恩10岁时,请求父母送了他一张世界地图,作为生日礼物。他把地图挂在房间里,在上面把他所知道的社会主义国家用红笔画圈标了出来。他总想着,要去这些国家旅游。
在这些画红圈的国家里,伊恩最钟情苏联。伊恩学的第一门外语,就是俄语。极具语言天赋的他,仅仅用了10天时间,就学得有模有样。
伊恩10岁那年,从父亲的书柜里翻出了一本学习俄语的书籍,便开始自学。“那本书是父亲60年代买的,大家都觉得应该学习俄语,因为总觉得苏联应该会统治全世界,很快就会来接管我们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