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国两个月后,伊恩学会的红歌派上了用场。当时,学校里组织了“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的活动,有人推荐了伊恩。“平常没事,我就喜欢哼哼红歌,被同事听到了,就觉得,嗯,我可以去参加。”
在这次活动中,伊恩以一首《社会主义好》获得了最具人气奖。但此时的他,仅仅只是把红歌作为一种爱好而已。
这一唱,奠定他一首《社会主义好》唱全国的基础。不多久,学校领导让他去参加一个饭局,并让他在饭局上再次表演《社会主义好》。伊恩没有多想,当场拒绝。
回想起来,伊恩觉得,这个拒绝,是他在中国犯的“第一个政治错误”。伊恩说,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选择去参加这个饭局。他觉得,就是因为没有去参加这个饭局,让他在中国获得认可的时间推迟了好几年,从而错过了很多赚钱的机会。
如今伊恩吃透了中国。“领导就喜欢面子,邀请了都不去,肯定不高兴,领导都不高兴了,那还怎么混。”他的书柜里,有一本红色小本子,书名为“小毛与南子”。书中都是解释各种中国特色的用语。比如,对“没有”的解释,共有6种。“从这本书中,学如何跟中国人打交道,根据他们说话的语气判定那个词语的真正意思。”
2007年1月,几经辗转,伊恩来到三亚,在一家酒店任职。在这座城市,他第一次重新定义了红歌。同一年,薄熙来由商务部长调任重庆市委书记。日后,他在这座城市掀起了中国唱红的第三波高潮。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一次,伊恩和妻子余燕伶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公交车站,看到了三亚市举办红歌比赛的通知。凭着喜好,伊恩也想报名参加。可没想,当他看到这个通知的时候,截止时间已过去两个小时。但伊恩还是记下了通知上留下的QQ号。
伊恩想争取一下。却没想到,这个负责报名的人,是余燕伶曾经的学生。就这样,伊恩顺利通过报名。
在此次红歌比赛中,伊恩拿到了第四名。“我成了整个三亚的骄傲了,很多旁边的人都认得我了,跟我打招呼。”
伊恩发现,此前两年努力想融入的社会,还不如他唱一首红歌有效果。他突然领悟,红歌才是他融入中国的最好、最快的方式。尽管还获得了400块钱的奖金,但此时的伊恩没有想到靠红歌来生存。
伊恩知道,他应该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唱红歌。在朋友的建议下,他瞄准了江西卫视2006年开始举办的《中国红歌会》。
在这个舞台上,伊恩第二次定义了红歌的价值。此时的他意识到,唱红歌原来可以转化为经济收入。“在酒店一个月一万多块钱,唱红歌比酒店的收入还强。”
伊恩便把三亚酒店的工作辞掉,专心唱起了红歌。伊恩说,在此之前,他没有经过任何声乐的训练,但小时候,在英国时,就有人夸他歌唱得不错。
虽然融入中国的方式多少令伊恩有些意外,但他极其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这种名誉是此前在无数中国唱红歌的外国人中为数不多的。
但不管如何,他的英国身份,多少令他对所遭遇的某些中国特色十分讨厌,“道德自律性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