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宏观经济调控状态是不是还要持续?我们很担心。尽管现在看来,货币政策的“刹车”力度已经有所减弱,但踩“刹车”的那只脚并未离开刹车踏板。
可以列举三大理由来支持央行还在“轻踩刹车”的论断:第一,货币市场回购定盘利率总体走势重心上移,7天期回购定盘利率的波动重心已经上移至3.8%左右;第二,今天“银率网”的统计显示,从去年央行设置了存款利率上浮10%的上限以来,已有108家银行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第三,在国内利率总体趋升的前提下,在全世界、包括其它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全部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依然保持强势。
不管货币政策的“刹车”力度多大,针对当下中国经济的状况都是错误的。中国经济的主动性增长动力并不像央行所说的“还是比较强”。在央行眼里,中国经济主动性增长动力源自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但在我们眼里,主动性增长动力应当源自民间投资。而事实是,民间投资欲望“十分疲弱”,根本经不起持续高企的利率压制。
实体经济的安全才是中国最大的金融安全。所以,我们不能允许货币政策继续摧毁中国实体经济安全。8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9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增速比6月份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主营活动利润34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而6月份主营活动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2.3%。这组数据预示中国经济正在恢复“健康”,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此次经济“拐点”的出现和4年前一样,都是政府投资力度加大的结果,而并非民间投资拉动。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依然在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此时货币政策不管多么温柔地“刹车”,都是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无情消耗。
有人认为,央行之所以“轻踩刹车”,是不希望人民币贬值,因为那样会导致外资出逃。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因为高利率和人民币升值所能吸引的资本大都属于“套利热钱”,属于金融投机资本,而不是实业投资资本。所以,试图以高息和升值留住外资,只能使中国金融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现在需要人民币有控制地小幅贬值,需要引导存贷款利率下行,需要实业环境的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坚决反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相残杀”,因为这早晚会耗尽中国有限的财力,把中国经济推向危机。本报记者刘鸿斌独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