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以优质农产品供给撬动多样需求

2025-09-22 09:15:00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以优质农产品供给撬动多样需求

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正在火热进行,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将轮番开展。不久前,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将“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放在首位,明确重点发力方向。一系列鲜明举措,将以供需结构的优化升级,挖掘释放消费潜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消费在人民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直接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农产品消费,是一件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乡村全面振兴的大事。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稳产保供有力,市场消费总体稳定。不过,聚焦到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就会发现,消费者常常挑花眼也未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而生产者却在苦恼“好货难出山”“优质难优价”。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农产品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其中,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不充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受到广泛关注。

农产品消费的源头是农业生产。优化供给,要从“田间地头”开始,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力度,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绿色食品坚持精品定位,有机农产品立足各地生态资源优势,名特优新农产品重点挖掘产品营养品质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重点加强产地追溯和特征品质保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优化供给,要加快推进农产品品质评价和质量分级,让生产者按标生产、消费者按需消费。一段时间内,因为认证标准混乱、监管缺位,“绿色”“有机”沦为商家抬价的噱头,让消费者难辨真假。针对于此,农业农村部构建起全链条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从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限值到包装运输要求,均划定明确红线。政策打造的“标尺”,让生产者明确知道自己的农产品属于什么级别,便于优质优价;让消费者清楚识别自己购买的农产品质量属于哪个档次,实现明白消费。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也是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方面。加工是农产品的第二次生命,有助于卖得更多更好。开发美味多样的休闲食品、营养健康的饮品,推进开展食药物质等保健食品原料复方配伍备案试点;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开发营养健康方便的即配、即烹、即热产品;引导各地深入挖掘本地区粮油、畜禽、果蔬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大精深加工转化力度……这些都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要做好的事情。

优化供给,并不是简单地多产一点农产品、多卖一点农产品,更不能痴迷于打造一时的爆款。“天价”农产品登高跌重、一哄而上扩种增产市场却表现不佳的现象,并不鲜见。农产品消费关系国计民生,相关政策发力的落脚点,始终是让绿色优质产品成为惠及民生的常态。当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从“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当消费者更容易买到称心如意的农产品、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升级,政策举措的初衷也就落到了实处。

  • 相关阅读
  • “AI电力神话”“电碳银行”……电力科普讲解大赛创意纷呈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赵竹青)电网的终极救命底牌是什么?黑启动电源就像“心脏起搏器”一样,能在最极端的停电情况下一键重启城市。电力系统里竟然也有孙悟空的“定海神针”?揭开构网型储能的神秘面纱……9月17日至18...

    时间:09-22
  • 田埂上舒展“丰收画卷”

    又到秋分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如约而至。 今年,夏粮稳产丰收,“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农业投资和农村消费保持增长……田埂上的“丰收画卷”更为壮阔。 全国上下重农助农、稳粮抓粮的扎实行动,亿万农民群众...

    时间:09-22
  • “电力之光”中国电力科普月活动在大连开幕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赵竹青)9月19日,在全国科普月期间,2025年“电力之光”中国电力科普月开幕式活动在辽宁大连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电力科技强国”,采取线上线下“1+N+云”的形式,即开展1个主...

    时间:09-22
  • 央行开展3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截图。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今日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240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同时,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3000...

    时间:09-22
  • 9月LPR维持不变:1年期3% 5年期以上3.5%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9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这是LPR自今年5月下降以来,连续4个月维持...

    时间:09-22
  • 地球储碳的“胃口”有多大?

    地球能“吞”下多少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在问地球的“胃容量”有多大。人类一直以为,地壳深处那些沉默的岩石构造,就像宇宙黑洞一样,能无休止地吞噬人类制造的碳排放。毕竟,把二氧化碳“埋”进地下,听起来...

    时间:09-22
  • 纳米级粒子“量子挤压”首次实现

    科技日报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实现对纳米级粒子的“量子挤压”,即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小于量子力学零点涨落。这一成果不仅为基础物理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也有助推...

    时间:09-22
  • 强光磁试验装置换上强大“心脏”

    科技日报合肥9月21日电 (记者洪敬谱 通讯员石钰)记者21日从安徽大学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主任、该校强光磁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匡光力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在“强光磁试验装置”核心系统研...

    时间:09-22
  • 大模型“眼睛雪亮”,谣言减少三分之二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杨雪)用AI治理谣言,立竿见影。抖音平台近期将AI大模型技术用于谣言治理,一个季度平台谣言曝光量下降67%。 近日,在抖音不实信息治理开放日活动上,抖音不实信息治理负责人李博介绍,以往发现谣言往往需要在媒...

    时间:09-22
  • 投资人工智能耐心少不了

    原标题:投资人工智能耐心少不了新兴技术的发展往往离不开资本的投入。如今,人工智能被很多人视为塑造未来的核心驱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投资热潮。然而,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什么样的资本能够真正撑起人工智能的明天? 国...

    时间:09-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