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文艺领域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不 同文明交流互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开启新一轮艺术探索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拓宽了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境界,开启了文艺 发展的新篇章,讲话精神成为文艺发展的基本准则。改革之风劲吹当代美术界,以“人民”为中心、重彩“中国梦”、塑造“中国精神”成为中国美术的基准定位、 发展原则、价值取向和成效标准。近日,文化部艺术司主持召开年度美术形势发展分析会,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剖析当前美术生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 真知灼见。
回望2014,中国美术,正本清源,回归大道。
艺术精神新内涵
2014年,文化部力推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突显美术惠民特色,深受公众好评。41个入选项目,有对名师、名家不同角度的解读和再现,也有对艺术史的梳理,更有依据本土艺术资源推出的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览。
这一年,最受关注的展览当属全国美展,五年磨一剑,观众赋予很高期待。从参展、入选和获奖的情况看,那些贴近时代,特别是反映普通百姓的作品更能引发共鸣。这些变化反映出全国美展这个老品牌力图创新的尝试和希望更“接地气”的努力。
各地美术展览的火热反映了美术活动的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和各类画廊,2014年全国各地举办各类美术展览近7000场次,日均近20场展览开幕、400场展览在展出中。
然而不容忽视的状况,一面是人民大众对美术食粮的热情与渴望,一面是美术作品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如油画家靳尚谊指出的,“(展览)整体水平很高,但没有(作品)尖子”。
看似繁荣热闹的表象后面,称得上精品力作的作品乏善可陈。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文化部艺术司连续七次举办研讨 会,与会艺术家及理论家认为,创作出三“精”的艺术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需要崇高的艺术精神:创造的精神、尊重历史的精神、人文关怀的精 神。当下的中国正处在复兴的历史节点,呼唤、期待着伟大作品的产生,富有活力的中华民族蓄积着艺术精神的新的内涵,具有中国气质和时代精神的生活素材期待 着美术家们去表现去创作。
2014年,美术的繁荣和喧闹交互,创作的探索和沉淀相融,仍是朝向艺术“高峰”爬坡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