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再回响
2014年年末,中国美术馆精心筹备开年的大展“人民的形象”,作为“典藏活化”系列的首展,公众对贯穿在中国美术创作中“人民”这一关键 词高度关注。在这些经典的作品当中,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杜国浩的《洁白的屏障》、詹建俊的《潮》、李慕白、金雪尘的《女排夺魁》、靳尚谊的《青年女歌 手》、吴强年的《雷锋》、孙滋溪的《天安门前》等作品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各行各业的平凡工作者,表现不同时代的画家眼中的人民形象。
这次展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一次具体践行,通过美术展览,凸显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历史性的作品重温美术与人民的紧密关系。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说:“72年前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如今,‘文艺创作纯属个人行 为’成为一些人的创作理念,‘躲避崇高、颠覆解构’喧嚣一时,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人’的根本问题,在一些人那里变得模糊起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 下,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讲话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2014年的美术界已经迅速行动起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广大艺术工作者走进基 层,体验、观察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挖掘出时代的精神内核,努力让作品有精神、有情感、有力量。
一些美术机构改革步伐更大,直接走出高墙大院,与政府、社区合作,将艺术展览、创作和教育带到城市广场和乡村学校等公共区域,打破美术活动 的“圈内现象”。2014年,在大中小学、商场、机场、医院等公共空间,公众更多、更频繁地接触到展览、艺术家。这些新的气象不但给美术活动增添了群众性 和人民性,更让美术界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
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多次举办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研讨会,围绕“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塑造中国梦”“文艺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国家形象”等议 题进行深入而热烈的探讨,较多地涉及到对当下文艺界现状及问题的反思和梳理。在中国文联推动下,全国性的群众性团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北京成立……所有 这些努力,有效地凝聚了美术理论批评的队伍、夯实了美术理论的基础、加重了美术批评的主流话语权,为进一步推进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的引导力、公信力做出大 胆尝试。
市场泡沫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