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仍是“做强做优能源化工主导产业”。未来几年,榆林的能源化工产能将持续扩张,以把原材料的加工、转化环节尽可能地留在当地,其提出的目标是5年内,原煤就地转化率达到50%。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宝通说,“很多人可能觉得榆林、神木出现了很多问题,就必须得产业转型,我不完全这样看。我们不能因为今年速度下滑了,对煤炭需求减少了,就认为榆林或者鄂尔多斯的产业结构不对。”
他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就是要在西部建立四大基地,第一个基地就是能源基地,第二个基地就是资源深加工基地,包括能源化工基地,这是陕北经济的基本格局,也是榆林的市情—它不能模仿西安,模仿关中,更不能模仿珠三角、长三角,那是把优势给丢掉了。要发挥榆林的优势,这个绝对不能动摇,动摇了就错了。
不过,这份文件显然希望让榆林的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它用了一个“接续产业”的名词,来概括新趋势下重点培育壮大产业的内容,其重要性紧随能源化工产业之后。
而“接续产业”的内容,则主要是铝镁合金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包括煤炭采掘、油气钻采、化工、冶金、节能环保、专用汽车、新能源、农机八大装备制造业;装备维修、租赁、研发、培训、会展五大装备服务业以及一个综合产值千亿元级的镁产业基地。
显然,榆林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仍然是围绕着资源和能源行业展开—装备制造业为能源行业提供设备和服务,铝镁合金产业则依托于当地庞大的电力、煤炭等能源产能。
这份文件还表示,支持榆林通过“以资源换项目”的方式招商引资,培育壮大接续产业规模。
张宝通说,发展与能源化工配套的装备制造业,本质上仍然是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配套效益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装备制造业是有选择的发展—不是为了成为基地,而是为了和能源化工配套。
调整不均衡
榆林经济的转型,显然不是简单的产业结构、门类调整可以解决。
前述榆林市发改委官员说,比较新、老27条的异同,相同点是陕西省政府对榆林的支持、特殊化对待一以贯之,而区别在于,“老27条”多个条款着墨于如何向榆林放权、让利,向榆林提供快速增长的制度动力,而“新27条”则更强调解决不均衡问题—包括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的不均衡。
榆林经济的长处与短处并存。它拥有庞大的资源储量、产业规模,刚刚过去的一年,其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了西安甚至成都。
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榆林已经消除了大比例的贫困人口数量,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114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19.8万人,每年减少约10万人。更多的人步入中产阶级,还有一小部分人通过煤矿的投资成为亿万富豪。
但是,这种新繁荣的分配并不均衡,集中在城市和资源富集地区。农村还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尤其是在白干山地区和南部几个县城—这些地方因为缺乏煤矿资源,被称作“南六县”。
在“南六县”,由于缺乏资源,当地的农民过去主要靠牧羊以及种植小米等杂粮谋生。资源富集的北部六县中有三个县进入过全国百强县,而缺乏资源的南部六县整体上仍属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新27条”中,有3条内容着眼于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加强对“南六县”的财税政策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及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红枣、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肉类加工和服装家纺等特色产业。
更多的内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显然,刚刚过去的一系列围绕民营煤矿、投资公司融资链发生的社会事件,不但没有让地方决策者们产生偏见,反而坚定了做强民营经济的想法。“一切向前看,往前走,”今年早些时候,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在参加陕北座谈会时表态说,“正确认识和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以现在的法律政策去查究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的历史旧账,不以现在的规范去衡量企业发展初期的行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消除民营企业家的担忧。”“新27条”有4条内容专门涉及民营经济,包括推动民营经济转型跨越、推进全民创业、创建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验区、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