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全兴坐在敬老院室外的椅子上,两眼微微眯着,嘴角翘起,看起来精神还不错。这位73岁的老人极少关注新闻,当然也不会知道自己会跟“以房养老”这个当下最争议的政策联系起来。
可他俨然就是一个“以房养老”的非典型性样本——3年前,身患绝症的金全兴找到常州市天宁区茶山街道清凉新村第二社区居委会,要求居委会成为他的扶养人,代价是,死后赠出自己的房子。
先于政策出现的试验,看起来还算成功,可不管是社区还是当地的主管部门都认为,这只是一个个例,难以复制。
现代快报记者刘国庆文/摄
老人找到社区
要求“以房养老”
这份“以房养老协议”,还躺在常州市天宁区茶山街道清凉新村第二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里,它仅仅有两页纸,名字也只是无关当前政策的“遗赠扶养协议”。
这份由常州市天宁公证处公证的协议中表明,遗赠人金全兴因自己独身未娶且体弱多病,没有子女等直系亲属,家中无人照料,其兄弟姐妹也因年老而无法对其照料,而请求由扶养人清凉新村第二社区居委会来照顾其日常生活,为其生养死葬,并自愿将其本人名下的所有财产在其死后赠送给扶养人;扶养人承担金全兴的饮食起居,保证悉心照顾他,让他安度晚年,至金全兴去世之前供给生活水平保持常州市平均生活水平,有并给予必要的治疗。
社区主任何中跃说,时年70岁的金全兴患了绝症,孤苦无依。
“他原本不是清凉新村的人,拆迁后才过来。”何中跃回忆说,当时,金全兴原本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跟老人一起上门找到何中跃,说了一句,“我们把他交给你了。”
金全兴一辈子未婚,无儿无女,喜欢喝酒,脾气也倔得厉害。何中跃最开始觉得棘手,后来在琐事中帮了几次忙,才总算是接近了老人。搬到新家不久,金全兴就病了,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他患了骨癌。
“人基本上已经瘫痪了,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何中跃说,当时社区专门为他找了护工,悉心照料,老人跟社区关系也越来越好。出院时,金全兴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医生断定他活不过3个月,于是,金全兴找到了何中跃。“他说,我要政府来养我。”何中跃说,脾气古怪的老头信不过自己的几个兄弟姐妹,觉得他们都在惦记自己的房子,所以,提出想和社区签协议,让社区帮他养老,死后房子遗赠给社区。
无例可循
只好摸索着前进
“这其实是给我们出了个难题。”何中跃说,在当时,并没有类似的先例。
“金全兴虽然没有子女作为第一继承人,但是他还有兄弟姐妹,从法律上讲还有第二位的继承人呀,这件事情必须征求他们的意见,否则今后我们社区的麻烦就大了。说得不好听,万一他们今后来找我要房子怎么办?”何中跃想了想,干脆把金全兴和他的兄弟姐妹叫到了办公室。
在办公室,金全兴的几位兄弟姐妹商量下来,最后同意了金全兴和社区签协议的做法。“他们觉得金全兴既然信任社区他们也就没意见。商量定下来后,社区找来一位律师,写了协议。同时,何中跃也让律师制作了一份书面材料,让金全兴的兄弟姐妹签字同意。之后,大家在公证处正式签订了协议。
这套房子面积是46.38平方米,位于小区一幢居民楼的二楼,当时,这套房子大概值20多万元。协议签订后,金全兴连存折也交给了社区,存折上的8万元存款大多用于他自己的医药费,何中跃说,社区从未想过赚钱,也就一直叮嘱医院,“该怎么治就怎么治,该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
当时大家都做了最坏的准备,甚至已经打算买墓地,可出乎人们意料,金全兴竟然日渐好转。当金全兴再次出院时,他的存折已经空了,社区还另外借了4万元债,因为人还在,他的房子也还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