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80多天日夜奋战,历经多次联调联试、6000余次实验,他们终于用162张图表、20万余组数据,为无人机铺设出一条条井然有序的“频谱航道”。
正是凭着这种劲头,仿真室成立以来,仅在通指装备上,就高质量完成数百项定型测试任务,把住了电磁频谱“数据关”,让新装备以“满格”的战斗力走向战场。
“即使装备定型列装,我们的工作也没有结束。”工程师胡莉琼告诉记者:单个装备、系统用频不出问题,并不代表作战体系就能高效运转,必须制定频谱使用规则,让武器装备在电磁战场“龙走龙道、虎走虎道”。
仿真室再度出征。一路人马深入用频部队,不厌其烦地与之协调沟通;另一个课题组奔赴几十个用频阵地,进行实地测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细化仿真实验分析,一套涵盖3大类、80余种主战武器装备的用频规则初步编制成型,三军部队使用频谱开始“有章可循”,不再打乱仗。
保障千军万马,服务万户千家,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拓宽军民深度融合之路——
探寻统筹发展的“黄金分割点”
电磁频谱是稀缺资源,如何使其既保障千军万马,又服务万户千家?
在电磁空间努力探寻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黄金分割点”,一直是仿真室“频管人”颇为挠头的现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