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县戏曲家协会有10多个像刘光德一样的“名角儿”,每个人都拥有一批铁杆粉丝。县委、县政府已将川剧艺术列入潼南县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广新局也为协会配置了能容纳130人的演艺厅和音响、服装、道具。但艺人杨绍毅对川剧的未来仍不乐观。“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不学了。我现在带的十几个徒弟,最小的也快70岁了,今年就有两个人过世了。”他说。
“川剧曲牌很多、唱腔很复杂,不下苦功夫学不会。”夏庭光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来学,我们还能教。等我们都走了,想学也没人教了。”
文化遗产有人传承
“只要故宫没有变成歌舞厅,川剧的传承就有希望。”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林说,川剧首批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后,又确定了近百名国家级和省市级代表传承人,这是抢救、传承和发展川剧的希望,但川剧的根在基层,川剧的未来在学校。“这几年我们不仅落实了场地和经费,还尽力支持和推动川剧进校园,让孩子们了解川剧、热爱川剧、投身川剧艺术。”潼南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黄兴建说。
2013年6月6日,重庆理工大学校长石晓辉、党委副书记李国,与三次获得戏曲“梅花奖”的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座谈。2011年11月的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川剧巅峰之作《金子》在学校体育馆巡演,学生为之痴迷。石晓辉说,重庆理工大学希望将川剧艺术引入学校,培养一批大学生川剧爱好者,通过传承、普及和创新川剧,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沈铁梅也表示,将在重庆理工大学建立川剧艺术传承基地,定期举办艺术讲座和川剧表演周活动,引导大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起对川剧的兴趣和爱好。
重庆市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也是重庆川剧院授牌的川剧艺术培训基地。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学川剧》后,很快有一大批川剧从业者慕名来当志愿者,教孩子们川剧唱腔、川剧打击乐和川剧变脸等绝活。75岁的陈祖明和黄方忠,不仅每周几次结伴前来授课,还发动自己在川渝两地川剧界的朋友,凑齐所有的乐器,在学校组建了一支川剧打击乐乐队。王小龙校长说,驿都小学2500名学生,七成以上是留守儿童,平时很少接触艺术教育;开设《学川剧》后,学校又顺势将川剧元素引入其他课堂,在美术课上介绍川剧的脸谱、服装和道具,在社会或历史课里穿插介绍川剧的发展史,学校还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组建了川剧艺术绘画、贴画、剪纸、形体等学生社团,打造了一批经典剧目。
川剧的未来,也许正在这些孩子们的艺术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