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没有人相信精神病人会画画”。南京当代艺术家郭海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这个群体,我们有太多的歧视和误解,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依然神秘。”
2006年的10月10日,也即“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一天,郭海平带着被褥,住进了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开始了他为期三个月的勇敢探索。
祖堂山精神病院始建于1952年10月,是南京仅有的两所精神病院之一。该院有7个病区,400多名病人。进驻精神病院之前,郭海平一再向院领导表达了自己的目的:想了解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这个异于常人的群体,他们想的是什么?
事实上,郭海平心里是有点底的,国外的精神病人艺术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大量的实例证明,很多精神病人都有艺术创作天赋。
但这项工作在中国却是空白,面对中国尚无先例的“精神病人画画”这样的课题,祖堂山精神病院的领导们也有些顾虑。在朋友聂鹰的全力支持下,郭海平磨了十个月,最后,院方还是答应先试一个月再说。院里为此开辟了一间专门的艺术活动室,而且还抽调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病区主任王玉女士担任郭海平的助手。
郭海平为病人提供了油画、丙烯、水彩、彩色铅笔、油画棒、陶土等多种艺术工具,让他们随便画画点点、捏捏玩玩,他并不教他们,只是鼓励他们拿起画笔。参与这项活动的前后有一百多位男女病人,绝大多数都不曾有过绘画经验,这些人以前甚至还不曾见过画笔,但在郭海平“住院”的三个月里,他们总共完成了三百多幅作品。
“第一批参加画画的病人画出东西后,我们全都傻了!”王玉至今难忘当时院里的医生护士们第一眼看见这些作品时的情景。祖堂山精神病院也随即爽快地同意了郭海平三个月的计划。
“飞起来”的吴俊勇
尽管比起王玉和她的同事来,郭海平对精神病人可能的艺术表现有些心理准备。但当真正的神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时,郭海平还是感到了巨大的震撼。
吴俊勇首先让郭海平见识到了他的神奇。22岁的吴俊勇是高淳人,因2000年起迷恋游戏,逐渐出现性格错乱,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位精神病患者有着180厘米的身高,身体健壮,相貌清秀,看人的眼光总是虚眯着。尽管此前并不会画画,但经过两天的不适应之后,吴俊勇每天都会来到画室,坚持画一两个小时。吴画画时每画一二十分钟之后便站起身来,在画室里走来走去,脸上不时地露出甜蜜幸福的笑容。
有一天,他反复用橡皮擦自己的画,郭海平便走了过去看个究竟。到其跟前,才知道他正在修改一个形象,画面是一个人站在一只小凳子上,双手向天举着。但他很快擦掉了举起的双手。经过几番修改,他将举起的双手修改成一对飞翔的翅膀。看到这个情景,郭海平下意识地说了句:“吴俊勇飞起来了!”吴俊勇转过头来,用“从未有过的亲切目光”看了他一眼,然后神秘兮兮地微笑了。
吴俊勇来画室不超过十天,但留下了八幅作品。画面除了“飞人”之外,其他形象诸如汽车、大地等都具有俯视的特征——“画者的视角总置身高空,惬意地俯身,看着地面上的一切。”至于他那神秘的微笑,钻研过心理学的郭海平解释道,“这是因为在精神分裂之后,他便飞离了现实。”
郭海平发现,俯视并不是吴俊勇一个人的特例,爱画机械的王军不少作品也都有俯视的特征。精神病人似乎习惯于从高空俯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