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比PC机更便于携带,更贴近人体,所以更便于操控,但相比眼镜、手表甚至是衣服,手机显然就不足够“贴近”了。
近期,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的报告《智能人体,智能世界》指出,下一次计算革命将来自“穿戴式设备”,而非智能手机和电脑。
穿戴式技术在国际计算机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都备受关注,只不过由于造价成本高和技术复杂,很多相关设备仅仅停留在概念领域。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进步和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等,部分穿戴式设备已经从概念化走向商用化,关于穿戴式设备的报道不断传出,谷歌、苹果、微软、索尼、奥林巴斯等诸多科技公司也都开始在这个全新领域的深入探索。
很火的眼镜
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涌,改变了整个科技产业和创业环境,第三方硬件设备+智能终端App+云服务,创造出一些全新商业模式,让市场逐渐刮起一波可穿戴式设备潮。有市场机构预测,2017年,可穿戴式无线设备市场将由2011年的2077万台增长到1.695亿台。
谷歌眼镜(Google Glass)是目前穿戴式设备最被广为讨论的例子。资料显示,Google Glass配备有双核OMAP处理器,运行Android 4.0,支持WiFi、蓝牙和GPS,但是不支持蜂窝网络。Glass配有常见感应器,包括陀螺仪和加速器,可以追踪用户脸和头的朝向和角度。通过连接安卓系统智能设备,用户可以观看视频、使用对应的应用、导航、阅读电邮、浏览短信、查看股票实时行情,用户眼镜中看到的视像相当于3米处62英寸的大屏幕效果。
很多人认为,Google Glass实际上被打造成了一部新型的独立电话,而基于Google Glass所带来的颠覆性的交互体验,很多人也乐意把Google Glass视做谷歌定义下一代电子设备的核心产品,尽管其在数据连接、用户生活习惯上依然面临着种种挑战——毕竟,科技必须社交化,不能让用户脱离现实世界。让这些穿戴式智能设备融入日常生活习惯里,可能比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还有挑战性。
少数人知道,其实国内也有类似Google Glass的设备,比如中国兵器集团旗下的北方奥雷德研发的可穿戴式电脑“EYETOP掌控者”。EYETOP实现了高清播放、看电子书、上网冲浪、QQ聊天等功能,能清晰辨别最小6号大小的字体,还可以根据眼睛的近视远视情况进行适应、针对脸型提供瞳孔距的调节。
健康的需求
实际上,在个人健康和医疗管理领域,穿戴式设备的应用打了头炮。现在该类设备目前主要集中在以消费为导向的运动、健身和保健市场,对个人生活和运动进行跟踪并提供数据共享。比如:对日常跑步数据进行跟踪;判定老年人的跌倒是否造成了伤害;报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监测医院病人的心脏速率等。
GE医疗和飞利浦等医疗电子公司正参与其中,国内东软熙康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腕表,还有许多新创公司以及专业领域企业也都在开发提供网络医疗应用服务的可穿戴式无线设备。美国耐克公司最近就在大力宣传自家产品“燃烧手环”(FuelBand),戴上后会自动侦测使用者在锻炼时所燃烧的热量,并与热门减肥应用“Lose it!”合作,将资料同步上传到该应用,方便用户随时进行体重管理。
除了戴在手腕上,目前已有人在做穿在身上的“智能服饰”——将电子零件结合到柔软的布料上。
智能服饰的主要应用范围应该会在监控医疗与锻炼上,比如适合聋盲疾者手戴的Mobile Lorm Glove产品,可将短信内容翻译成字母并让用户感觉到。
但同时也有可能会扩大到娱乐层面:比如拍拍衣袖就可以调低扬声器的音量;随时改变身上衣服的颜色;甚至在恤衫上随时更换上面的图案或字样。已经有一家创业公司开发的Social Denim牛仔裤,可以让用户更新Facebook状态。通过装配蓝牙功能,这些牛仔裤可以与智能手机进行交流,根据位置信息更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