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遭受泥石流袭击
7月27日,四川省汉源县暴雨造成山体滑坡,致使城镇部分房屋被埋
洪灾背后的水土流失
——著名林学家沈国舫院士谈水土流失防治
今年7月20日8时,三峡工程迎来了流量达7万立方米/秒的洪峰,超过1998年的最大峰值。洪水经由三峡大坝拦截后,出库流量减少到4万立方米/秒,有效缓解了特大洪峰对中下游河道的冲击。
这意味着,尽管今年的洪水超过了1998年的规模,但并没有造成类似当年全流域的洪涝灾害。其中,以三峡大坝为代表的众多水利工程功不可没,近10多年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程的实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一些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还比较严重,甚至发生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它表明,水土流失,仍是中国大地之痛,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森林是个小水库
在谈到洪水和水土保持的关系时,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十分强调森林的作用,“我们一直都说,森林是个小水库,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却有它的道理。”
沈国舫说,森林小水库起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森林能涵养水源,水多能吸水,水少能吐水,还能消减雨水的冲刷力。另一方面,森林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沈国舫介绍了历史上发生大洪水时几个水库不一样的表现:森林覆盖率高的水库,稳稳当当地渡过了难关。但有些水库,水一冲下来就垮了,坝本身的质量是一个原因,但上面没有森林覆盖这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1998年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后,大家意识到了水土流失是个大问题,我们也向中央提出了必须保护长江上游原始森林植被的建议,这就促成了后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上马。”沈国舫说。
近10多年来,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位于长江、黄河中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市和东北、内蒙古以及海南省先后展开,对大江大河源头、库湖周围、水系干支流两侧及主要山脉脊部等地区实施了重点保护。在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治理下,全国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5亿吨左右。其中,黄河流域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黄河的一级支流无定河减少入黄泥沙高达55%。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也减少了1/3。
多年的整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正如沈国舫所言:“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造成的伤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愈合的。”在今年的洪灾中,局部地区受灾严重,特别是中西部、东北地区损失惨重,再次敲响了水土流失的警钟。
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
据国家防总8月4日发布的消息,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4亿人,因灾死亡1072人、失踪619人,倒塌房屋11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096亿元。
具体来看,这次受灾比较严重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7月16日至24日,陕西安康市遭受百年不遇暴雨袭击,先后两次造成大范围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致使63人死亡、119人失踪、155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65.6亿元人民币。遭受如此严重的灾害,与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有关。安康地处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山高、沟深、坡陡、地薄,60%的国土面积属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一旦遭遇暴雨袭击,灾害很难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