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们对治理采空区的主要建议有:一是煤矿企业采用充填法的生产方式,研究、试验适合的充填材料、充填技术,积极推动在条件成熟的煤矿先行试点,力争利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区有条件的煤矿都能实行充填开采;二是开采、充填与新农村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善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立法保障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在生态脆弱区的推广。
治理行动
正在开展填充式开采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
“今年计划启动15个煤矿涉及1661户、5654人的搬迁安置工作,一批移民相对集中区正在建设中。”榆阳区煤炭局居民安置计划负责人梁文治说,目前,为了解决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政府对矿区居民因煤炭开采造成生产生活影响进行的统一补偿,也是规范煤炭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政行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榆阳区将吨煤提取2元的标准调整为吨煤4元,其中70%用于对矿区范围内有直接影响的村组进行补偿,30%用于全区统筹使用。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民营小煤矿不规范生产,造成部分矿采空区分布不明,加上煤矿产权流转频繁,生产者急功近利,留下的欠账到煤矿运营后期无力治理。“每开采一吨煤,预留出治理资金,交进去就不能动。不少小煤矿的生命运转期8至10年,规模小,有的还多次转手,利润比较低,防止企业解体后留下大片采空区无人买单的尴尬局面。”梁文治说。
“居民安置是治理采空区的前提,技术上仍要克服许多困难。”梁文治介绍,今年邀请了来自北京的科研人员对榆阳区煤炭采空区的分布,进行勘查和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在个别煤矿正在开展填充式开采试验,待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计划三年内完成全区老采空区综合治理工作。“填充式开采还是属于实验阶段,虽然个别煤矿已开始,但效果如何还不能肯定。此外,经济因素也困扰着治理工作。今年煤炭行情不好,现在老采空区治理成本也要上百元每吨,再加上生产成本,如果煤矿一直赔钱,也很难督促其积极配合。成本、观念、技术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榆阳区煤炭局负责人介绍,采用充填法的吨煤生产成本比目前生产一般要高20%左右,吨煤生产成本会增加50元至120元。边填充边开采,尽管成本增加,资源回采率可从不足40%提高到90%以上。从根本和长远上看,这样做不是增加成本而是降低成本,是提高竞争力而不是降低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政府正不断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认识到采用充填开采技术的价值所在,治理煤矿采空区,这条路很不容易,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即使代价再大,也要坚持走下去。
整体规划
3至5年下沉区域逐渐恢复地表自然景观
榆林市能源局调研员、榆林地方煤炭采空区治理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国荣长期从事对煤炭采空区的研究工作。
资源开采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不少煤炭企业在探索充填开采技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榆林市治理工作从山东、内蒙古等地煤矿企业吸取了许多经验。
杨国荣说,榆林是个产煤大市,传统开采方法必然造成采空区。采空区治理按照谁开采,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对地表塌陷,下沉的区域逐渐恢复地表自然景观。从去年开始,榆林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对采空区治理计划启动。第一阶段是普查,今年政府投入6000多万元对榆林采空区进行普查工作,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勘探、钻探,预计明年3月份完成全部工作190座煤矿,涉及435余平方公里。普查结束后,将出台更加详细周密的治理方案。“除了政府机构,还有企业自身,对采空区治理的认识仍需要不断提高重视之外,技术上还有不少问题还待探讨研究。”杨国荣坦言,充填开采的成本平均要增加100多元/吨,较高的成本也困扰着煤炭企业,受煤炭市场波动影响,企业效益若下滑,治理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会受影响,用于采空区面积大,需要大量的充填材料,选用适合榆林地区的充填材料,不断降低开采成本,成功探索出一整套治理经验,也是目前榆林治理采空区亟须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