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把“基站”建到太空!卫星互联网离我们还有多远?

2024-12-13 07:43:24

来源:光明日报

  把“基站”建到太空——

  卫星互联网离我们还有多远

  【记者观察】

  12月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将千帆极轨03组卫星的18颗低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18颗卫星,有一个共同使命——组成“千帆星座”。它们是这个星座的第三批组网星,未来将会有一万多颗星与它们为伴。

  这只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之一,还有更多星座正在点亮太空。它们,把通信“基站”建到太空,将为更多人提供互联网服务。

  卫星上网是什么体验

  什么是卫星互联网?一言以蔽之,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卫星就是移动的“基站”。

  那么,为什么要通过卫星来上网?

  据国际电信联盟数据,全球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处于“脱网”状态。将“基站”建在太空的卫星互联网,比传统通信网络覆盖度更广,是让人们“上网”的重要方式——卫星通信可以为偏远地区,以及海洋、航空等传统网络较难接入的区域,提供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服务。

  “无论身处沙漠还是海洋,抑或是飞机上,都能享受到与在家里一样的上网体验。”几年前,时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总设计师的向开恒在展望卫星互联网前景时指出,卫星互联网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互联网接入,尤其是在高山荒漠、深海远洋等传统移动通信到达不了的偏远地方,更具优势。

  如今,快速发展的卫星互联网,已在一些场景得到实际应用,比如,为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提供网络连接服务。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卫星互联网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是,手机没信号时可以打卫星电话。目前,许多手机已支持直连卫星通信服务,通过卫星网络发送图片、语音和短信等。一些企业还面向个人用户,推出了“设备终端+流量套餐”的收费服务。

  通过卫星上网刷视频,是什么体验?

  不久前刚上市的一款卫星互联网上网套餐可提供参考——今年11月,中国卫通推出了高轨卫星互联网上网终端和9GB的卫星上网流量套餐。该上网终端开机2分钟可以自动对星,完成上网操作,最高支持下行40M/s、上行6M/s的卫星带宽,实现语音通话、短视频浏览、上网购物、视频直播等功能。但也不便宜,套餐费用优惠后仍需199元/天。

  专家指出,与5G等地面通信网络相比,当前卫星互联网的网速还不够快,通信时延相对较高,服务费用也不低。相对老百姓日常上网的需求,还有一段距离。但从发展前景来看,这些差距会通过技术进步慢慢弥补,用户使用体验方面,未来与地面网络将不会有太大差别。

  当然,卫星互联网也不会完全取代地面网络,而是形成互补关系。在地面网络信号较好的地方,仍然优先使用地面网络。在地面网络较难覆盖的地方,卫星互联网是一种补充。比如,对于爱好户外旅行和探险的人来说,手机信号不太稳定的野外就很需要卫星互联网服务。

  不仅仅是互补。专家指出,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网络的融合,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6G技术的支柱之一就是星地融合,有了卫星互联网的融入,6G可以成为覆盖全球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

  一个个卫星星座开始组建

  卫星互联网前景很好,但要实现信号好、网速快,必须得成网,发射更多卫星,组建卫星星座。

  以距离地球10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为例,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00多分钟,如果这个轨道有足够多的卫星一起运行,便可以实现对全球的“无死角”覆盖。也就是说,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什么时候,始终都有卫星与你保持联系,保证网络信号的稳定覆盖。

  “卫星星座由成百上千颗,甚至数万颗卫星组成;卫星轨道主要是离地球300公里到1400公里之间的低地球轨道;信号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信号传输延迟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员何善宝指出,面向个人的卫星互联网应具备这些特点。

  根据所处的轨道,卫星可分为高轨和低轨。高轨卫星的轨道距离地面约3.6万公里,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一致,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覆盖的地区是固定的,因此建立通信服务比较容易。但因为距离远,信号传输的时延和损耗也不小。相较而言,几百到一千多公里的低轨道卫星,具有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等特点,更适合开展卫星互联网。

  目前,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多国均提出或正在实施卫星互联网组网计划。据统计,截至2023年10月31日,全球申报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共52个,其中近地轨道星座46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美国的“星链”。目前,“星链”已累计发射数千颗卫星,但相对于其4.2万颗的庞大部署计划,只能说是才迈出“一大步”。

  我国也在加快步伐。2020年,我国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此外,《“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对卫星通信和卫星互联网发展作出部署。近年来,多个卫星星座计划先后启动,如航天科技的“鸿雁”星座、航天科工的“虹云工程”、中国电科的“天象”星座、国电高科的“天启”星座等。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的低轨卫星数量已达5.13万颗,其中数量超过万颗的星座计划有三个——

  中国星网的“GW星座”共计划发射约1.3万颗卫星,目前已完成技术试验卫星的发射入轨;上海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未来将打造超过1万颗卫星组网系统,实现全球网络覆盖;鸿擎科技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鸿鹄三号”星座申请备案,将发射1万颗卫星。这些庞大的星座要部署完成,还需要十来年。

  “低轨卫星星座有望成为新一代全球化信息基础设施。”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于远航指出。

  抢抓发展空间和技术攻关

  面对不断加入的庞大星座计划,我们如何应对?

  挑战,首先来自越来越紧张的空间资源。在轨道容量和通信频段有限的前提下,全球卫星互联网注定是一场不进则退的激烈角逐。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地球低轨道和通信频段资源的获取,遵循“先登先占、先占永得”原则。因此,卫星星座建设存在明显的“先发优势”。

  目前,卫星互联网主要依靠低轨卫星。低轨空间有多大,决定了可部署的卫星数量。一般认为,低轨卫星应距地球300公里到1400公里,或500公里到2000公里之间。如果取最大值,可在300公里到2000公里之间布局卫星。“粗略测算,在同层与跨层星间最小安全距离均为50公里的情况下,最多只有35个轨道壳层,总计可容纳17.5万颗卫星。但考虑到频谱分配等问题,最多只能容纳6万颗卫星。”于远航分析。

  6万,在一个又一个“万颗级卫星星座”的宏图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各国星座计划加起来,规划的低轨道卫星数量早已超过6万颗。而且,越往后,轨道频段资源越少。太空越来越拥挤,星座部署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了我国通信领域的独立自主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通道考虑,我们需勇往直前,发展自己的互联网星座,抢占低轨卫星频谱资源。”于远航呼吁。

  另一个挑战,来自发射场和运载火箭。

  卫星星座建设带来密集的发射需求,需要更灵活可控的卫星发射技术。目前,国内只有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个发射场,发射场资源较为紧缺。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海南、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让人期待。

  “很多国家建设卫星互联网星座都受限于发射场的发射能力。”何善宝说,卫星互联网服务需要足够多的卫星同时在轨,因此需要可以灵活使用的商业发射场或者发射塔架,和足够多的大型商业运载火箭批量生产研制能力。

  卫星互联网要用得起,必须降低星座组网成本,地面终端也要实现低成本、小型化。作为成本的“大头”,一旦火箭的制造和发射成本极大降低,卫星互联网的服务费用会变得更容易接受。“可以采用多次重复可利用的运载火箭技术,同时也需要从单个火箭的设计成本、研制成本和系统集成测试成本等多个维度降低成本。”何善宝指出。

  技术挑战不仅仅来自火箭,还有星地融合、云网融合,以及网络安全等。

  目前,卫星与地面网络融合成为5G增强技术和6G技术研究的重点。星地一体化融合的网络架构和相关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此外,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卫星互联网的融合也越来越重要。中国科协发布的2024“十大产业技术问题”,其中之一即“云网融合技术在卫星互联网中的应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此集智攻关。

  未来,卫星互联网的触角会伸向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其中带来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也应提前应对。卫星终端可信接入、卫星加密传输、抗干扰技术等,也是科技工作者需要关注的。

  今年1月,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研究。7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 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8月,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聚焦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更大力度补短板、锻长板、树新板……举措频频,让人对卫星互联网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然,卫星互联网要好用,还需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上不断突破。

  “需要开辟更多特有的应用场景,例如通信、导航和遥感综合应用场景,为陆地、空中和海洋提供基于卫星的信息综合服务。”何善宝建议。

  (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海波)

  • 相关阅读
  • 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杜兆才受贿案 今日将一审宣判

      今天,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杜兆才受贿案将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闻链接  杜兆才,曾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足球协会党委书记。  2023年4月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通报...

    时间:12-13
  • 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农业科技实力稳居全球第一方阵

      中国农业科技论文发文数量持续排名全球第一,中国农业科技论文竞争力指数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农业专利竞争力指数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12月12日,2024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论坛暨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与科技竞争力成...

    时间:12-13
  • 1213,以国之名,祭以史痛

    2024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截至今年12月1日,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32人,均已步入耄耋之年。  今年12月1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上,南京大屠杀幸存...

    时间:12-13
  • “南水”十载奔涌 丹心一片护“水井”

      中新网湖北丹江口12月12日电 题:“南水”十载奔涌 丹心一片护“水井”  作者 张倩龙 周玉娟 张斌  于丹江口大坝极目四望,波光粼粼,水质清澈。汩汩甘泉由此一路北上,奔流1432公里。  十年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

    时间:12-12
  • 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江西站活动举行

      中新网南昌12月12日电 (熊锦阳)极地无人观测系统是如何研发又如何应用?南极生活着哪些鱼类又是如何进化?国际极地治理机制是如何制定?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12月10日至12日,以“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

    时间:12-12
  •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世界农耕奇迹的“秋收冬藏”

      中新网邯郸12月12日电 (邢璐 王天译 赵丹丹)深冬将至,寒意渐浓,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核心区域的王金庄村,颇为热闹。  该村种子银行里,农民拿着种子正在排队。“给,这是我春天借的绿小豆,春借秋还,再借不...

    时间:12-12
  • “沐暖阳”“中国年” 高原古城西宁特色文旅齐邀宾客共迎新年

      中新网西宁12月12日电 (李隽)“我们真诚邀请广大游客来西宁沐冬日暖阳·享幸福生活,也期待游客朋友来宁参加跨年活动,逛祈福庙会、赶河湟大集,把西宁的祝福带回家。”12日,青海省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

    时间:12-12
  • 水源地河南十年护“南水” 出省境水质保持饮用水标准

      中新网郑州12月12日电 (记者 阚力)记者12日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年来,出省境水质始终稳定保持饮用水标准。  2014年12月12...

    时间:12-12
  • 中国科大在片上光学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新网合肥12月12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片上光学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时间:12-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