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依山就势,垒土造田,层层叠叠的曲线环绕大山,造就了一种极富动感的美。就拿广西龙胜大寨村的龙脊梯田来说,春季,水满田畴,如镜映天;秋季,层层铺金,绚烂壮观。无独有偶,云南元阳阿者科村也以梯田风光闻名,被评为“最佳旅游乡村”,村民依靠旅游产业收入倍增,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民们高兴地说,当年种田吃不饱,今天“种风景”走上致富路。
当前,在乡村全面振兴大背景下,乡村旅游日益受到重视,各地开发乡村文旅资源的热情非常高。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推出159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已有超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众多原本默默无闻的村庄凭借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一跃而成“网红村”。
但乡村旅游要从“网红”变“长红”,须注意打造共富型文旅开发模式,让村民成为文旅开发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曾经,一些地方在开发乡村旅游时通过招商引资,把村庄和景区承包下来,整体开发,而村民则外迁到新村。这种模式固然可以快速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有利于商业开发,也有利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但客观上改变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切断了乡村文脉,使村庄变成“盆景”。村民固然受益,但与投资者相比,收益份额较小。考虑到村民是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这种收益比例失衡的模式既有失公允,也不利于乡村旅游长远发展。
与此相反,有些乡村在开发文旅产业时考虑村民的主体地位,让村民就地就业,参与到文旅全产业链条开发中。大寨村摸索出“一田生五金”的模式:流转梯田有租金、入股梯田有股金、维护梯田有奖金、务工梯田得薪金、旅游服务挣现金。村民各尽所能、发挥优势,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阿者科村村民以蘑菇房、梯田、民俗文化等“资产”入股,按比例分红,民宿开发、非遗表演、农家乐等遍地开花,节节攀升的收益使村民普遍受益。
共富型文旅开发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还有文化认同的修复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过去,在强势的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面前,很多村民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自惭形秽”的心理,觉得乡村“土”“落后”“贫穷”。而今天,在游客的镜头和赞叹声里,他们重新发现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看见了祖辈流传下来的智慧、生活方式和风景原来可以让世界为之驻足。文化认同的修复带来了文化自信的提升。当村民们为自己的文化和风景而自豪时,珍视、保护、传承就会发自内心而更加主动。
同时,当村民们认识到梯田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致富的希望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去保护它、修复它、美化它。梯田是活的,只有在持续不断的耕作中,梯田景观才能永续。元阳将“赶沟人”“守林人”纳入公益性岗位,不断加大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实施力度,梯田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山青水绿天蓝,梯田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开发乡村旅游,确立村民主体地位,使之普遍受益,就一定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不竭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