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见习记者 张瑞)“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儿时的一句歌谣如今只能成为我们对童年穿手工棉鞋时留下的美好回忆。小时候每当穿棉布鞋的时候总是奢望能够穿一双时髦的皮鞋或者是运动鞋,而如今穿着高档皮鞋、运动鞋时却总幻想着能有一双舒适暖和的手工棉鞋。
“我想穿妈妈做的棉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很多人的心声。60年代的叔叔阿姨们纷纷表示说,现在想一双真正的手工棉鞋那可是难上加难,就连在市场上也很难买到一双逞心如意的棉鞋,就算能买得到传统手工棉鞋却再也找不回最初的那种感觉。
近日来,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群众的穿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棉鞋、棉袜、手套、帽子等必需品成为人们在购物时的首选品。11月18日,记者在镇安县南新街看到,许多的店铺、摊位都将棉鞋、棉袜等冬天用品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十字路口处大约有10多位中老年人坐在一起,他们边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一边一针一线的缝制棉鞋,经常和同伴聊聊天,互相切磋缝制棉鞋的手艺。这些阿姨们似乎是专门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为人们送来温暖的使者,同时也为这个忙碌的城市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记者看到,在这些中老年人群中,还有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带着老花镜,真可谓是万花丛中一点绿,她们坐着小马扎,手里捏着针线正在忙碌着,一针一线将零碎的棉花、布条、鞋底等物品缝制成一双双精美的棉鞋。在这些阿姨们的身旁还放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的都是他们自己缝制的棉鞋,棉鞋的花样繁多,品种多样,有大人、小孩的棉鞋、鞋垫等保暖物品应有尽有。棉鞋的大致种类分为两种,分别为塑胶牛筋底子的和千层底的棉鞋,不同的材质价格也有所不同,塑胶牛筋底子的价格一般在30至50元左右,千层底的就稍微贵些,棉鞋垫大约在3元到5元左右。这些棉鞋看上去既美观大方又舒适保暖,在寒冷的冬天里能够穿上这样一双既舒适又暖和的棉鞋那是非常的幸福。这种手工的棉鞋与其它鞋类相比较而言,手工制作的棉鞋最大的卖点就是物美价廉、穿着舒服,颇受人们的青睐。夏天时,这些阿姨们会缝制一些鞋垫、小孩凉鞋等物品,而到了冬天正他们变得更加忙碌了,缝制棉鞋、棉鞋垫忙个不停,由于阿姨们缝制棉鞋的技术高超,在附近都形成了不小的名气,都有了稳定的客户群。李阿姨自豪的说,“我做的鞋子穿上几年是没有问题的,每天都要卖好几双,每年都是这个时候最忙的,有些人一订就是好几双,有时忙不过来我还要请人帮忙做,一些外地游客对我们做的鞋子爱不释手,尤其是我做的小孩穿的那种虎头鞋,常常销售而空”。她们做的这种手工棉鞋的鞋子鞋面有四层,分别为灯芯绒、硬衬、海绵、长毛绒,鞋底则是牛筋防滑底。而在市场上所见到的那种棉鞋的鞋底是泡沫做的,而泡沫底的鞋碰到水就很容易摔跤,穿着不方便,自然而然这种手工的棉鞋就受到大家疯狂的喜爱。更为之感动的是,一位田阿姨告诉记者,我们都是自发的在这里做手工棉鞋的,不是为了能够挣很多的钱,只是为了延续这一手工的传承,不要让这种传统的手工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退却它应有的位分。
据了解,这些阿姨们大多数是下岗职工,有的是从乡下搬到城里居住闲来无事为了打发时间,有的是陪读妈妈,一边能够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一边做点手工棉鞋打发时间。这些阿姨们有的做手工布鞋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但是宋玉兰已经是这个“手工棉鞋圈子里”的名人了。
今年50多岁的宋玉兰做手工布鞋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老家在茅坪镇。宋玉兰不经意间被儿子的一句话而改变了对生活的想法,“妈,我们兄弟两穿上你做的布鞋去上学,走在路上,总有人问这布鞋是谁做的,都夸奖你的手艺真好,我们班里的城里娃都羡慕我们……”宋玉兰告诉记者,原来在老家农闲的时候也经常给亲戚朋友们做布鞋,有时候还帮别人做,后来由于孩子们上高中学习紧张,担心孩子落下功课,就到城里租间了房子,一边能够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一边做些布鞋,这样既可以减轻家里的开销,又可以消磨时光。现在孩子们都已经大学毕业,各忙各自的工作。宋玉兰几乎每天早上8点左右就出摊了,下午6点左右才收摊,就连吃饭也只能在街上的小吃店随便买点东西凑合着吃,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宋玉兰已经坚持了十几个年头了。当记者问宋玉兰为什么一直坚持做手工布鞋、棉鞋的时候,她笑了笑说“我们从小生长在农村,思想落后,懂得的知识很少,文化程度又不是很高,学到一门手艺也不容易,加上自己也很喜欢缝制布鞋的工艺,时间长了,就习惯了。”正是因为有宋玉兰这样的人一直对传统手工布鞋的执着喜爱,所以这种手艺一直延续着,才不会被人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