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娃和儿子李荣涛正在酒甑子前给王镇长介绍如何铺酒糁子
王李峰镇长正在用酒盅接刚出来的“酒头子”
本网讯 (见习记者 张萍 陈波)俗语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关将近,年味也变得浓郁起来。宰上一头肥猪,酿上一甑烧酒,是商洛当地人特有的一种风俗,其中洋溢着商山人民醇厚的乡情和淳朴的品性。地处秦岭腹地的丹凤县寺坪镇的包谷烧可谓远近闻名,每年农历10月天气转冷后,便是酿酒的时节。李存娃是当地有名的酿酒大户,李家的“包谷烧”因其清冽酱香,历经三代经久不衰,愈变得更加醇厚老辣,赢得众多回头客。
寻访包谷烧传人
进入常路村,一边打听着一边行进,终于寻得有名的“酿酒师”——李存娃。李存娃一家世世代代生活在寺坪镇,历经祖孙三代传承,一直沿用古老的蒸馏法酿造着传统的美酒。儿子李荣涛正在往甑子里铺酒糁子,媳妇王冬琴一边和记者拉着家常一边往火炉里添些柴火。李荣涛见有客人到访,笑着打了个招呼:“你们先进里屋坐,这会儿铺酒糁子,停不下来,哪有热气往上冒,就得往那铺,一会儿头道酒下来,你们可得尝尝。”王镇长见势,便去给锅底添了一把柴,“山里人酿酒是有讲究的,凡来了乡亲和客人,每人都要到酒锅灶下往灶膛里添一把柴,意思就是添财,咱们每人也都来添上一把啊。”李存娃一家人笑着赶忙道谢,顿时酒香、人语和欢笑充满了整个庭院。
传统工艺烧美酒
据李存娃介绍,他从年轻时就开始烧包谷酒,已烧了近乎30年。烧包谷酒的第一道工序是发酵、做酒糁子。要选取优质的黄包谷、小麦、稻糠、黄豆壳和内含多种矿物质的山泉水。在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的前提下,用小麦制曲,把包谷粉碎、蒸熟、晾温,再拌入曲,放入酒窖,捂一个月左右,然后才能开始酿酒。在选料、制曲、蒸煮、拌曲、发酵等工序上,李家人都有着一整套独特的祖传秘方和技巧,比如发酵的过程、包谷蒸熟后晾温的温度、加曲的比例、糠与酒糁子的比例等。第二道工序是蒸馏。酒糁子发酵好,一出窖,就得赶紧烧,半点懒都偷不得,不然酒味就“跑了”。而所用的器具均要干净、绝油。一般手工酿酒作坊的工具比较简单,两口大铁锅,分别用做底锅和天锅。甑子用来装料,甑笆、甑圈相当于蒸笼的笼屉,出酒溜子安装在甑子的上部约五分之一处的天锅底下。烧酒时,在底锅中加入足够的水,下面不停烧火加温直至结束,底锅口上放上甑笆,再安装甑子。为了不跑气,需用黄泥把甑子与锅台间密封好。酒糁子只能装到出酒溜子的洞口以下,要给蒸汽室留出足够的空间。然后安放起密封作用的甑圈并将带有接酒管的天枰放到正中间。作为冷凝器的天锅随后被放置在甑圈上,里面加入冷却用水,蒸馏期间还要不停地换水,始终保持天锅里的水温处在最低状态,以便提高冷凝效率,节省燃料。蒸酒的过程尤其需要精确控制火候,火候太过或不及都酿不出好酒来。蒸汽一产生,酒溜子就开始出酒了。一甑子料一般要蒸馏三次,第一次蒸馏出的酒称做“酒头子”,颜色晶莹透亮,度数高,味道醇香可口,可以和市面上的高档酒媲美,专门用来招待贵客或送给重要朋友。以后两次蒸馏出的酒度数和味道就差些,常用于泡制药酒。烧完酒后剩下的酒糟也不会浪费,拿来喂猪喂鸡都是很好的饲料。
李存娃在一旁给记者介绍,儿子和媳妇依然在酿酒灶台前忙个不停,“快来看,酒头子下来了,我给大家接几杯尝尝啊”李荣涛高兴地喊着。“你这娃咋这么不懂规矩呢,给你说过多少次,新酒刚出来,要先接3盅酒倒进大锅,再连接3盅酒祭天,最后还要接酒祭地、祭灶神,祭祀完后才能品尝”,李存娃对儿子骂道,“现在这些年轻人是越来越不懂规矩了,过去烧酒时,要在酒锅旁挂一条‘姜子牙在此,大吉大利‘的红布以求诸事平安,而且像那些怀孕妇女、来例假的妇女都是不能进入烧酒作坊的,虽然现在已经没这些讲究了,但我觉得祭祀还是不能少的”。李荣涛在一旁听罢,吐了吐舌头,红着脸照做了。
手艺传续成问题
刚酿出的酒酒体清亮,酒香扑鼻,抿上一小口,酒味醇厚,入口不似一般白酒那般烈,喝了不上头,也不会口干。60多岁的老主顾富换世缓缓迈进酒作坊,往灶膛里添了一把柴,便在一旁坐下等酿好的酒头子,“方圆几十里,就数老李家的酒烧的最好,况且现在也只剩他们一家还在烧,我每年都要来买十几斤,他家酒比市面上卖几百块钱的酒都好喝,镇上、县上那些有钱人也都来买,有时来的晚了,不说酒头子,连二道酒都买不到了”。李存娃告诉记者,一百斤包谷大约只能烧35斤左右的酒,前些年烧酒都是用来自己喝或送亲朋好友,这些年生活富裕了,政策好了,便能多烧上点,一些爱喝烧酒的人也都慕名前来购买。他一年大概能收4000多斤包谷,烧上1400多斤酒,今年因为物价上涨了,酒也由以前的12元一斤涨到了13元,一年下来,除去烧酒成本,光卖烧酒就能赚一万多元。酒糟能够喂猪,所以家里还养了3头猪。烧酒、养猪,一年总收入能达到4万余元。
当记者问及是否想扩大酿酒规模时,李存娃遗憾地表示,不是没想过再多烧点好酒,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他的手艺,镇政府也愿意给他的烧酒加以扶持,鼓励他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烧酒的材料不好收,特别是稻糠。烧酒的成本日益增长,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很难与其他的白酒竞争,而最主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多数都外出打工了,真正懂这门手艺的人不多,能吃下这个苦多的就更少,自己年龄也大了,一茬子酒烧下来,就得歇好几天,只希望儿子将来能真正把他手艺继承下去,别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