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山阳剧团演员敬素贞在二黄《辕门斩子》中饰演穆桂英。
1978 年,敬素贞在二黄《杨门女将》中饰演柴郡主。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姚怀亮)二黄戏式微的时代原因
同所有地方戏曲文化的命运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二黄戏的演出状况日益陷入不景气的困境。当此之时,陕西电视台适时推出了戏曲栏目《秦之声》,为振兴秦腔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商洛花鼓也创作、演出了一批对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表现广大人民群众新的精神风貌的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题材的大型作品,如《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等,一时轰动全国,为商洛赢得了“戏剧之乡”的光荣称号。而已成为非主流剧种的二黄,由于传播区域的不断萎缩,受众的日益减少,则失去了发展和流布的广阔平台,其生存的链条出现明显断裂。究其原因,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条:
(一)二黄戏欣赏观众群体断代。“文革”前后的十几年间,商洛城乡群众素来喜闻乐见的二黄戏被迫中断了自己的演出活动,70后、80后、90后的新生代则从来没有接受过它的艺术熏陶,这些出生也晚的年轻一族,没有机会培养起自己对本土自有的传统戏曲文化二黄的审美情趣,而将之视同地方“文化之根”的老一代二黄戏迷们,却又在漫长的等待中相继辞世。早先在农村中依附于婚丧仪式的戏曲表演,也已被现代意义上的鼓乐队所替代,唱流行歌曲,跳现代舞蹈,虽其烘托出来的气氛与办丧者的原本意愿已经完全悖离,但它已成为城乡群众趋之若鹜的一种奇特文化现象。连长期坚守二黄演出阵地的山阳剧团,为了生计和出路也曾一度组建起自己的现代歌舞队,时不时地活跃在山阳的广大城乡。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地方戏曲与公众关系的疏离,二黄戏生存空间的狭窄,由此可窥全貌。
(二)日臻发达的影视业对戏曲市场的拦截和冲击。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澎湃涌入,对于商洛山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不仅仅是陈旧落后的农耕文明生产方式被新的生存方式所代替,而且传统文化发展的独立性,也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涌入而被逐渐打破和肢解。触目可视的影视作品、现代歌舞、综艺娱乐以及语言类节目,对现实生活表现的近距离、娱乐性和及时性,已日渐成为城乡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众对上述文化的趋同感,使人们越来越感到,与我们上十辈草根阶层相依为伴走过百余年光阴的二黄戏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已经与我们身处的时代的脉动节奏有了明显的距离,它已经不能够准确、及时的表现我们的现代生活。
商洛学院有一位地方戏剧研究专家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考虑,维持民间艺术原生形态,决定艺术传统习俗惯制的主要动力和因素,要看其行为方式是否脱离传统民族价值观,以及艺术行为是否与传统生活、生产方式搭配。一般而言,当一种文化形态或文化方式已经与传统观念相背离,或与传统日常生活脱钩的时候,传统的东西要么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得以流传,要么就会被新的文化形态所替代。这是文化变迁的规律。”二黄戏目前正处在这样一种尴尬无奈而且亟待求变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