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可能认为二黄是一种古老的剧种,言下之意,它已经离现实太远了。其实当你坐在舞台下仔细聆听二黄那清柔婉转、流丽悠远的音乐和声腔时,实际上你是在和几千年前唐玄宗亲自教练出来的梨园弟子演奏的大唐宫廷歌舞做了一次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见识到了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符号。保护“非遗”就是在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话,和我们民族祖先的心灵对接。而当前最尴尬的情况是,最有价值的代表性传承人往往年事已高,所以“非遗”的抢救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急迫的还是对人的保护。若是待到“非遗”项目旷日持久的审批手续完成时,即使保护经费再多,没有人了啥也没有了。所以说,地方戏曲的抢救保护和其它遗产不一样,往往会出现人亡艺绝的徒悲状况,届时再空谈保护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现在我们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当前,在保护形式上,除了建立保护名录、传习人队伍外,也应提早进入专业化的保护阶段,比如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传承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等。上述工作最好能与“非遗”手续报批同时进行,以便为科学、深入、有序地推进对二黄剧种实施有效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完)